第二节 如何拍好日出、日落前后的景物
  外景自然光的变化规律,是宇宙运动的结果,是地球自转运动和自然天体、气象运动的结果。整个地球是在由太阳光和天空反射光组成的自然光的照明下。随着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断地改变着 太阳光的投射角度,这一投射角度的变化,就会不断地改变着太阳光的照明效果。从而形成了晨曦、日出、上午、中午、下午、傍晚、黄昏、晚上以至深夜。
   
一天光线的变化

  随着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断改变着光线的投射方向。可以由顺光变成逆光,或由逆光变成侧光再变成顺光。一天中,太阳由东方升起,然后由西方落下,循环往返。这样,景物的受光面及背光面以及受光面背光面的面积也随之变化。
  随着地球的自转运动,一天中光影的投射方向和光影的长度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随着太阳光投射高度的变化,早晚时光影长,上午、下午光影变短,而正午时光影最短,由于光线投射方向的不断变化,因此,光影的方向也随之变化。
  地球的自转运动,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明暗反差,随着光的投射角度的改变,景物的明暗反差也随之发生变化,太阳光的投射角度在0°或0°以下时,是散射光照明,此时靠近地面的天空较亮,正顶天空较暗,地面上景物被微弱的天空散射光照明,普遍亮度较低,缺少细部层次,反差弱。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至15°角的高度或太阳离地面15°角的日落这段时间,由于太阳光的投射角度比较低,各种垂直于地面上的物体被照得明亮,并且形成很长的投影。当空气中有微粒介质时,天边形成晨雾或暮霭,阳光被大量散射,光线较为柔和,景物间的明暗反差也比较弱。随着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的不断变化,太阳的投射角度扩大,此时太阳的照度增大,阴影部位不能获得足够的散射光,景物明暗反差显著增大。
  同样,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太阳光的光谱成分也发生着明显变化。由于太阳光光谱成分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景物的色彩。比较显著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日出前和日落后,景物被天空散射光照明,此时的光源色温偏高,光谱成分中有较多的蓝紫光,天空呈浅蓝紫色,景物的色彩受到微弱的浅蓝紫光的影响。二是日出后和日落前短暂的时刻,景物色彩丰富,冷暖对比鲜明。日出后所摄彩色画面的色调,多为金黄色,而日落前所拍摄的画面效果,景物的色彩多为橙、红色调,这也是由于空气中介质不同,对光的投射、反射的程度不等,色光的纯度有较大区别造成的。三是,夜暮天暗时,由于没有光源照明,景物表面色的特征也逐渐随之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