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容许的弥散圆直径的大小,关系到景深范围的大小。由于人眼的最小分辨角约为1分角(约为1/3438弧度,即在3438毫米远处人眼分辨出直径等于或大于1毫米的物体)也就是在1分角之内人眼不能分辨出光点和弥散圆之间的区别,而都认为是“光点”。因此,人眼在明视距离处所能清晰分辨开两物点的最小距离约为0.0727毫米。显然,凡直径小于0.0727毫米的小圆斑,小圆圈都被人眼视作几何点。当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景物,人眼的分辨率会下降,因此,摄影界认为,人眼对于几何点和直径0.1毫米的小圆圈是分辨不出来的。
  人眼视觉不能分辨出的最大弥散圆直径称为可容许的弥散圆直径。
  如果物体B和C在胶片平面(P)上所形成的弥散圆直径,刚好符合可容许的弥散圆直径,其影像就是清晰的。另外,可容许的弥散圆直径的大小,还和对成像质量的要求、观察画面的距离和方法以及胶片的用途等因素有关。135照相机的可容许的弥散圆直径一般为0.033毫米,120照相机的可容许弥散圆直径一般为0.060毫米。
  由于电影画面在放映时的影像放大率较高,所以对其要求也严格。为了更精确地控制景深,近来很多电影摄影镜头生产厂家,对新镜头的可容许弥散圆直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5毫米电影摄影镜头,规定可容许弥散圆直径控制在0.025~0.027毫米。
  景深范围的大小与镜头的光圈大小、焦距的长短以及调焦距离的远近相关。
  当摄影镜头的焦距和调焦距离不变时,光圈愈小(即光圈系数愈大),所摄画面的景深愈大,前后景深范围也就愈大;反之,光圈愈大(即光圈系数愈小),景深则愈小,前后景深的范围也就愈小。如图所示:
 
 
  摄影时,位于调焦物平面前方和后方的景物,分别向摄影镜头投射出各自的一束光线。摄影镜头分别将这些光束会聚为成像光束。显然,镜头的光孔越小,这些成像光束的圆锥角度就越小,该成像光束在胶片平面上所形成的光锥的截面积也就越小,这时其弥散圆直径也就愈小。物点在胶片平面上所形成的影像弥散圆直径愈小,该影像的相对清晰度也就越高,因此,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光圈越小,则所摄画面的景深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