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景深与超焦距
  (一)景深
  当摄影镜头对准某一被摄体平面准确调焦之后(该物平面称为调焦物平面或被摄主体平面),在像平面(即胶片平面或光电靶面)上,只有该调焦物平面处的物体才能结成最清晰的影像。而位于调焦物平面前、后的景物的影像都不是最清晰,其中离调焦物平面越近者,其清晰度相对就越高,而离调焦物平面越远者,其清晰度相对也就越差。也就是说,随着物体逐渐远离调焦物平面,其影像清晰度逐渐降低。当物体远离至一定程度后,甚至会使人的视觉上产生逐渐模糊的影像。显然,在景物空间中,位于调焦物平面前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还能够结成相对清晰的影像。上述位于调焦物平面前后的能结成相对清晰影像的景物间之纵深距离,也就是能在实际像平面上获得相对清晰影像的景物空间深度范围,称为景深。
  摄影中,纵深距离大的,称为景深大,纵深距离小的,称为景深小。景物中能够结成相对清晰影像,又距镜头最近和最远的物平面,分别称为景深近界和景深远界。调焦物平面至景深近界和景深远界的距离,分别称为前景深和后景深。景深近界与景深远界之间的距离,称为全景深。如图所示:
 
 
   景深反映在焦点平面上,清晰的像点形成像空间的纵深距离,这就是焦深。景深和焦深,是分别说明物方和像方结成清晰影像的纵深范围。形成景深和焦深的依据,关键在于可容许弥散圆直径。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当对被摄主体A准确调焦后,则A点的光线通过镜头会聚成像点A′,正好落在胶片平面P上,其影像清晰度最高。但是,物体B和C的结成的影像与物体A有所不同。B点距离镜头远,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共轭原理,以及高斯公式的规定,像点B′距离镜头近,不能正好落在胶片平面上,就立即沿交叉直线向外扩展,在胶片平面上留下的将是一个扩散光锥的圆截面。同理可知,C点距离镜头近,其像点C′距离镜头远,也不能正好落在胶片平面上,只能留下会聚光锥的一个圆截面。这种扩散或会聚光锥的圆截面(即光斑),在摄影中被称为可容许的弥散圆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