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可夫(1860~1904)
契可夫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可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契可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契可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可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可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艺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可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伯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可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在契可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纪念日》。瞿秋白 、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可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ⅠⅡ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