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1818~1883)
屠格涅夫

  俄国作家,1818年11月9日生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幼目睹母亲专横任性,虐待农奴,开始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后来他立下誓言,决不同农奴制妥协。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1837年毕业。1838年至1841年在柏林大学修习哲学、历史和希腊、拉丁文。在这期间同巴枯宁等接近。回国后在内务部供职两年。1842年底认识别林斯基,不久又同别林斯基周围的作家们交往,在西欧派思想指导下开展文学活动。他与别林斯基结成至交,受后者熏陶,加强了反农奴制和反斯拉夫主义的志向,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形成。屠格涅夫有多种体裁的传世之作,如《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等。
  晚期的主要作品是《散文诗》(1878~1882)。这部优美的散文集的内容和倾向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表现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如《门槛》、《俄罗斯语言》),有的则充满怀疑和悲观情调(如《斯芬克斯》、《无巢》、《蔷薇曾经多么娇美……》)。他还写了脱离现实主义而带有神秘色彩的作品《爱的凯歌》(1881)、《死后》(即《克拉拉·密里奇》1883年)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Ⅱ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