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沫若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1918年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與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郭沫若在朱德的家里,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随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蒋旋即通缉郭沫若,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社會研究》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籍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
《见证》之《异国情缘》(郭沫若的日本情缘) |
(视频转自土豆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