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与孙犁小说的贡献
  在解放区众多作家的小说创作中,以赵树理和孙犁的作品最富个性色彩,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特殊风貌。
  一、赵树理
赵树理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初七)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农家庭,家境贫寒。为了日后的出路,父亲还是辛辛苦苦供他上学,在家乡读完高小后,1925年赵树理来到长治,考入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在与农民的关系上,他不是从外面扎进去的,而是从里面长出来的”。因此赵树理在以后的创作上获得了融在里面写农民的最内在的条件。赵树理从小就痴迷民间文学,并曾经历过靠说书求生的生活。他是从农民中走出的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这使他成为为农民而写作,代表现代文学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工农兵服务的新型作家。他的小说能创造血肉丰满的形象,为农民所喜闻乐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赵树理开始写一些通俗的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投身抗战,主要是做一些报刊的编辑工作,长期的基层革命工作和初步的写作实践,使赵树理在各方面都做了积累。1942年5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更加给他指明了写作的方向。一年后,1943年5月,他完成了成名作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同年10月又完成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1945年底写出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赵树理的作品既是从里面来观察描写农民,又是从高处去观照新旧交替时代各种农民不同的心理状态,他希望写出老百姓喜欢看又看得懂,而在政治上又起作用的作品。他的志愿不是做“文坛文学家”,而是做“文摊文学家”。他创作目的明确,作品内容、形式和读者对象达到了和谐统一,成为自觉追求大众化、民族化的地道的农民作家。熟悉农村,了解农村,以农村劳动群众的现实生活斗争为描写对象,赵树理的作品都真切反映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区群众的现实生活。
  1943年在太行山区建立新政权已四年,土改工作已开展一年,赵树理一直在基层做群众工作,他感到在农村,反封建和改变传统观念是一个严峻的课题,特别是封建婚姻制度,严重剥夺着青年男女的幸福,也影响农村青年积极性的发挥,于是写了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小说写的是刘家峧的青年队长、射击英雄小二黑,恋上了俊美的姑娘小芹,而小二黑的父亲二诸葛,小芹的母亲三仙姑却都是封建迷信意识很深的顽固家长,想要给自己的儿女各自包办婚姻,极力反对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而代表旧势力的流氓、恶棍金旺、兴旺也趁机捣乱,后来在新生的民主政权的支持下,经过一番斗争,小二黑和小芹终于获得了自由恋爱的胜利。在小说中小芹、二黑是农村新人物的代表;金旺、兴旺是农村反动势力的代表;三仙姑、二诸葛则是农村封建落后势力的代表,也是作者写的最成功的一类人物。他们是千年封建陋习的体现者,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塑造没有概念化、表面化,而是用活灵活现的情节表现他们根深蒂固的愚昧麻木和扭曲到可笑的人生状态,既有无情的剖露,又有有情的怜悯,作者把他们既是戕害者又是牺牲品的双重性表现出来,恰到好处地塑造了这类被称为中间人物的形象,成为赵树理小说人物中有声有色的形象。小说最后大团圆的结局也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适合农民读者的欣赏习惯。
  《李有才板话》是一部更完整的再现根据地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的小说,反映农村在民主改革和减租减息的过程中,反动势力窃取了部分政权并从中破坏而引起的农民和地主的斗争。虽然是政治色彩鲜明的作品,但人物塑造更深入、全面。无论是代表正义力量的机智聪敏的农民李有才,勇敢斗争的“小字辈”,工作深入、认真的老杨,还是不觉悟的落后农民老秦,官僚主义严重的章工作员,还有恶霸地主阎恒元等各类人物,都塑造得生动鲜活。
  在表现手法上,赵树理惯于在故事的叙述、矛盾的冲突发展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很少有游离于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之外的静止的人物描写,这较符合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为了适合农民的欣赏口味,赵树理的小说结构首尾完整,故事连贯,富于情节性,把人物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小说语言是典型的通俗化、口语化的农民语言,构成具有浓郁晋东南乡土民俗色彩的特有的“山药蛋”气息。
  赵树理的创作代表了为工农兵的方向,是《讲话》发表后一位影响深远的作家,不但影响到一批现代作家,还影响了当代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从现代文学史的方面看,内容上,赵树理继承了“五四”时期的启蒙精神,真正把民主精神与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结合;形式上,把新文学和民间文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民间喜闻乐见的评书形式上进行革新、创造,使农民乐于接受。在农民所熟悉的生活描写中,宣传反封建的思想,树立新思想、新风尚,使农民真正觉醒,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在新旧变革中,农民在社会形态、政治思想、家庭观念、精神面貌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在为农民大众的文学追求上,赵树理的历史贡献是非常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