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沙汀:
沙汀

  沙汀,原名杨朝熙,1904年出生,四川安县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初登文坛的左翼作家,1932年他第一次使用沙汀的笔名发表作品。沙汀1921年起就读于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艾芜同学,1926年毕业后在家乡参加革命工作,1929年流亡到上海,参加开办辛垦书店。1931年开始创作,翌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时期著有《法律外的航线》、《土饼》、《苦难》、《祖父的故事》等短篇小说集,揭露和讽刺地方军阀统治下四川农村社会的黑暗,刻画地方政权中一些人物卑劣的灵魂,成为左翼文坛中具有独特现实主义风格的新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沙汀离开上海回到成都,在中学任教的同时,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曾随贺龙部队辗转于晋中抗日游击区,写了著名的传记性报告文学《随军散记》。1939年冬沙汀回四川工作,皖南事变后还乡蛰居七八年,专事写作。著有短篇小说集《磁力》、《播种者》、《兽道》、《呼嚎》、《堪察加小景》,中篇小说《奇异的旅程》,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等。在四川,沙汀目睹了国统区的黑暗和国民党的腐败,决心把所见到的新的和旧的痛疾,一切阻碍抗战,阻碍改革的不良现象指明出来。沙汀的创作素以描写他所熟悉的农村乡镇生活见长,这一时期他写出了《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联保主任的消遣》、《在其香居茶馆里》这类诣在嘲讽、抨击国民党消极抗战、鱼肉人民的作品,其中《在其香居茶馆里》尤为出色。
  《在其香居茶馆里》写于1940年,当时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国民党内部腐化成风,借抗日营私,大发国难财,对这种腐败的现象,作者深有感触。在小说《华威先生》引起了暴露黑暗问题的讨论后,沙汀更明确了对这种腐败现象只能暴露,不能掩饰。有一次在文协组织的一次晚会上,台下有人递纸条儿,说乡下抓壮丁搞得乌烟瘴气,作家为什么不反映反映,这触发了沙汀的创作冲动,他调动自己雄厚的四川乡村生活的积累写出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作品通过国民党乡村政权围绕着兵役问题演出的一幕丑剧,生动地刻画了地方实力派邢么吵吵和地方当权派联保主任方治国以及新任县长的形象,暴露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在农村的基层政权的腐败和黑暗,也暴露了农村豪绅阶层的卑劣和横暴。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善于抓住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来刻画形象,作品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塑造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邢么吵吵的突出特征是粗野、蛮横,他是一个仗势欺人的土豪劣绅,他的儿子这次被联保主任征了兵,触怒了这位地方一霸,按理他儿子已经缓过了四次兵役,应该去服役了。作品一开始就写他一路吵过来,进了茶馆就开始扯开嗓门指桑骂槐,最后大打出手。邢么吵吵的这种霸道的威风之所以这样盛,是因为他背后有靠山。他的大哥是这一带有名的耆宿,小舅子是县里的财务委员,他自己又是当地豪绅,兵役制是对老百姓的,照例不应触动他的利益。作品着重描绘了一个被触怒的乡绅暴跳如雷的种种表现,非常生动。联保主任方治国是一个“软硬人”,他见到绵羊是老虎,见到老虎则变成绵羊。当他得知新县长要严整兵役的风声时赶忙写密信把邢么吵吵的儿子告发的。当邢么吵吵找上门来和他吵架时,他先佯装糊涂,后来则以守为攻,刹住邢么吵吵的势气,托词说是新县长的明令不能违抗,以争取人心,似乎他是一个公正的清官,其实他收受贿赂,仰仗权势营私舞弊,发国难财,方治国是国民党基层政权贪官污吏的典型代表。对新县长作者采用暗线描写的手法,通过他人之口写出了这位表面廉洁奉公,实则腐败、堕落带有市侩习气的贪官形象,简洁而传神。作者通过冷静、客观、如实的描写取得一种耐人寻味的讽刺效果。整篇小说叙述了一个有头有尾的事件发展的过程:新县长明令严整兵役,在其香居茶馆里由于邢么吵吵的儿子被抓,乡绅派和掌权派之间明争暗斗演出着一场丑剧,当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故事戛然而止,有人来报信邢么吵吵的儿子放出来了,原因是大老爷请了新县长的客,于是丑剧变成了闹剧,原来新县长也经不住一顿吃请,他的严整兵役只不过是对老百姓的。作品辛辣地讽刺了霸道的地方乡绅和贪官污吏狗咬狗一嘴毛的丑态,从而达到了揭露腐败现实的目的。沙汀小说鲜明的倾向性表现在不露声色的客观描写之中,讽刺色彩突出。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地方方言,作品充溢着浓郁的四川乡土气息,从而使整部作品更加真实、生动,不愧为一部暴露讽刺小说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