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三、其他散文作家: 这个时期活跃于北方文坛的京派作家,在散文创作上也取得骄人成绩,代表人物有何其芳、李广田、吴伯箫、师陀、沈从文、萧乾等。何其芳,原名何永芳,1912年出生,四川万县人。何其芳1929年到上海中国公学进入预科,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大学毕业后他到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万县和成都教书,参加创办《川东文艺》和《工作》杂志。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其间曾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工作。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1944年以后,何其芳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1948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任教。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在散文创作上何其芳追求自己的风格,认为“在中国新文学的部门中,散文的生长不能说很荒芜,很孱弱,但除去那些说理的,讽刺的,或者说偏重智慧的之外,抒情的多半流入身边杂事的叙述和感伤的个人遭遇的告白。我愿意以微薄的努力来证明每篇散文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不是一段未完成的小说,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放大 ”,“我企图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种情调:有时叙述着一个可以引起许多想象的小故事,有时是一阵伴着深思的情感的波动。……我追求着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 ![]() 与京派抒情小品散文风格相近的还有缪崇群、丽尼、陆蠡等散文作家以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围绕在开明书店周围的开明同人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等众多作家是创作。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1898年出生,浙江崇德人。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后来《车厢社会》和《缘缘堂再笔》两本散文集也很有影响。丰子恺的散文总是喜欢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切身所感,用最朴质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正如他自己所说“暂时脱离尘世”是快适的,是安乐的,是营养的。似乎我们闭上眼睛,就能静心聆听他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