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小说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一、京味儿特色
  老舍小说纯正的京味儿风格一方面来自他深厚的北京平民生活的积淀,就像老舍说的“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象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骆驼祥子》是在老舍小说艺术的探索中集大成的作品,也很好地体现了老舍上述的文学见解。《骆驼祥子》创作于1936年,是老舍辞去大学教职成为职业作家后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的素材看似简单,是老舍听到一位朋友讲述了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而写成的,但故事的内涵却突破了老舍以往创作的小说,正像他曾经谈到的“我所要观察的不仅是车夫的一点点浮现在衣冠上的、表现在言语与姿态上的那些小事情了,而是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车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据。我必须找到这个根源,才能写出个劳苦世界。”
  在现代文学史上人力车夫的形象很多,这表现了新文学作家把小人物放在了文学描写的重要位置,而老舍塑造的祥子形象却包含了比同类形象更丰富的内涵,祥子和骆驼的关系虽然看起来有某种偶然的联系,祥子的车被逃兵抢了,祥子趁乱从兵营里牵回来三匹骆驼买了点钱准备再买车,从此祥子变成了骆驼祥子,这只是表层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深层内涵则是骆驼形象所带给读者的沉默、坚韧、吃苦耐劳的中国民众的传统美德,这也是老舍文化思考的基点,然而本来是骆驼祥子的祥子经过苦难的挣扎,骆驼品性完全丧失殆尽了,作者始终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塑造人物的。
  祥子虽然是人力车夫,但因为他是从乡村刚刚进入城市,他身上有纯朴的农民特性,比如外在形象:健壮、有力气、不怕吃苦。内在性格:老蔫儿、憨厚、老实、善良。职业道德:不抢坐儿,不讨价,拉起车来轻、快、稳。生活习惯:不抽烟,不喝酒,勤俭,有志气。但越是祥子这样从里到外都透着好的好人,他最终的道德沦丧直至毁灭的悲剧就越有震撼力。
  小说通过描写祥子这个不善言辞的城市贫民面对着事态人心芜杂、混乱的现实,希望——失望——再希望——挣扎、绝望的悲剧过程,揭示了一颗美好灵魂怎样被逐渐吞噬以至破罐子破摔,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完全丧失,变成一个吃、喝、嫖、赌无所不干的行尸走肉。老舍通过一位看似简单的形象祥子揭示了病态的城市文明给美好、善良的人性带来的种种戕害,物欲横流、道德沦丧造成的畸形的人伦关系,并对城市贫民的性格弱点进行了批判。
  除祥子之外老舍还成功地塑造了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绘出了一幅二十年代北京市民阶层的社会风俗画。刘四爷,年轻时打过群架,到晚年开了车厂,是靠坑害穷人发家的土混混出身。他无知、卑陋、庸俗、霸道、心狠手辣,是市民阶层较上层人物的典型。虎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三十未嫁、又老又丑的老姑娘,生活在刘四家里虎妞固然有无知、粗俗、骄横、放肆的一面,但她还不至于像刘四那样蛮横无理,她性格粗野,好使心计,和祥子的婚姻是她一手做的圈套,但他有时也流露出一些女人的体贴。她对小福子撒野,但她也有一点儿同情心,不过这一切都是以她一己的私欲、私利为目的的。
  二强子,和祥子一样是穷拉车的,因为养不活全家,最后不得不把女儿卖给一个小军官当小老婆,军队一开拔,小福子就被抛弃了。这不是二强子心恨而是没有办法,生活逼得他情绪颓丧,性情暴躁,借酒浇愁,最后成了酒鬼、无赖,但他清醒时内心是痛苦的,精神上充满了矛盾。身上没钱时逼着女儿去卖身,清醒时又觉得无脸再见女儿,当他想到体面时又觉得女儿丢人。这是二十年代下层市民的典型代表。老马,下层市民的另一类人物的代表,一辈子辛辛苦苦,任劳任怨,以外表的温和和内在的坚韧来忍受一切生活的磨难,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丧失人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