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丁玲像
玲是左翼文坛上著名的女作家,1904年生于湖南临澧县的一个封建世家,从小丧父,她从母亲那里接受了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五四运动时他接受了新思想的影响,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1928年在上海,她参加了以鲁迅为中心的左翼作家群,同时投身学生运动,1931年在丈夫胡也频被国民党杀害后,她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作家。1927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梦珂》,此后又发表了多篇中、短篇小说如《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水》、《母亲》等。
  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表现的是五四退潮和大革命失败以后那个混乱的时代,当时知识分子开始分化,其中一部分转向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审视和思考,表现出惶惑、苦闷和消沉的情绪,有的沉溺于爱情,希望从理想的爱情追求中摆脱时代的重压。《莎菲女士的日记》让读者窥探出那个时代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内心世界的隐蔽和曲折之处,写出了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性莎菲在探索真善美的爱的真谛的过程中内心的渴望、痛苦、矛盾及理想爱情幻灭的苦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阴影──五四以后在初步解决了恋爱、婚姻自由的问题之后,对爱这一人生命题更深刻的思考,即什么是真正的爱,莎菲追求的是一种真正被理解的爱。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虽然没有鲁迅《伤逝》的深刻,但也写出了作为女性作家特有的别致风格。丁玲是三十年代非常有特色的女作家,她很少女性作家写作上惯用的幽婉的笔致,比如冰心的自然清新,淦女士(冯沅君)的缠绵悱恻,卢隐的幽婉哀怨,丁玲是以全新的面貌显示了左翼作家的特点,她感情炽热、大胆泼辣,笔致痛快淋漓又不乏女性的细腻并赋有哲理意蕴。
  艾芜是左翼文坛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艾芜,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等,1904年出生在四川省新繁县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的家庭。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离家出走,怀着“劳工神圣”的信念,决心凭自己的双手到社会上闯荡出一条路来,此后他在云南边境、缅甸和马来亚等地漂泊,在社会底层过着自食其力的贫困生活,他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193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到了上海,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张天翼、丁玲、艾芜等作家的小说创作以其技巧的娴熟、语言的精致,以各具特色的艺术成就率先纠正了革命文学倡导初期思想上革命的罗曼蒂克的情调和艺术上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使左翼文学在早期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
  稍晚在左翼文学阵营中又出现了一批新人、新作,包括叶紫、丘东平、吴组缃、罗淑、周文和“东北作家群”的诸多作家。他们的作品都直接反映了三十年代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在创作题材上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极大地丰富了革命文学的表现领域。叶紫的创作代表了这类题材的新成就。
  叶紫,
叶紫像
原名俞鹤林,1912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革命家庭,他的叔父是益阳县农运的主要领导人,父亲、姐姐也都是革命者,1927年惨遭杀害。叶紫从小就和农民革命有着血肉联系,国仇家恨在心中积蓄。十五岁他为了躲避敌人的迫害被迫过起了流浪生活。从乡村到城市,叶紫更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底层的人民,对农民的悲惨命运有了深切的了解,也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三十年代他到上海和地下党取得了联系结束了流浪生活,1932年加入左联并入党,他以一个左翼作家的姿态开始了革命文学的创作直到1939年病逝。叶紫出版有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中篇小说《星》,还有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太阳从西边出来》。叶紫的作品内容上大都是正面反映阶级斗争的重大题材,以大革命期间和三十年代农村革命运动为背景,写出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斗争和农村阶级关系的动荡。比如《电网外》通过一个老实、纯朴的农民的惨痛教训和觉醒过程,反映了三十年代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的斗争,写出了两种军队对人民群众两种不同的作风。《向导》写了一位乡村妇女怀着深仇大恨,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敌人同归于尽,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革命母亲的英雄形象,在三十年代的文学画廊是少见的。《丰收》描写了三十年代普遍存在的“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的怪现象和农民的苦难生活,成功塑造了老一辈农民云普叔和新一代起来革命的农民立秋的形象。在左翼作家中叶紫小说的内容是非常独特的,就像鲁迅先生在《丰收》集序中所评价的叶紫“是属于别一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