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二、茅盾小说创作概述:
茅盾最初的文艺活动,主要是从事文学评论和翻译,在这方面成就很大。大革命失败以后他转而从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篇小说创作于大革命失败后不久,1927年9月开始创作《蚀》三部曲的第一部《幻灭》,开始用笔名“茅盾”发表。几个月后又陆续完成第二、三部《动摇》、《追求》。这时期正如茅盾自己所说“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著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 ![]() 左联时期即1930年开始,茅盾的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从技巧到思想都趋于成熟。1930~1931年,他创作了中篇小说《路》,反映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之下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1931年他创作中篇小说《三人行》,塑造了三个不同类型的青年形象,指出青年只有奋而前行,不屈斗争,才能打破黑暗,迎来光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代表作《子夜》,1933年1月出版。1932~1933年,又陆续出版了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茅盾的小说创作硕果累累,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力。进入四十年代,1941年写出长篇日记体小说《腐蚀》,可称得上是后期代表作。1942年写有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1948年有长篇小说《锻炼》。综观茅盾的创作可以看出,他着眼于中国的社会现实,通过艺术的手段来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艺术性、思想性很高。 《子夜》是公认的茅盾代表作,创作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以三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当时正是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严酷统治的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处在最黑暗的时候,作品命名为“子夜”(深夜11时至1时)是暗示着黑暗过去会有光明。三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处在黑暗昏乱之中,据作者自己描述:“《子夜》的时代背景是1930年春末夏初。这短短的时间内,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第一,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又一次爆发为内战。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沿津浦铁路一带作战,其规模之大,战争的激烈,创造了国民党内战的纪录。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业也受到阻碍。第二,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己,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除工人,成为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罢工浪潮一时高涨。第四,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武装起义,势已燎原。” ![]() 《子夜》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各阶层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最广的程度上概括了三十年代初社会生活的全貌,展示了时代风云的变幻,大到政治舞台上的纠葛,军阀间的混战,工农革命斗争,再到工业巨头的竞争,金融公债市场上的火并,小到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冲突,可以说从政治、军事、经济、伦理道德、爱情婚姻诸方面概括了社会现实生活。通过对民族工业的衰败、民族资本家悲剧命运必然性的揭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现实出路的深层认识,即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的《子夜》表现出成熟的写作技巧,结构庞大、曲折、复杂,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内容上,作者力图要反映动荡的社会生活的全貌,为了充分表现这一点,作者把众多的人物放到多重的矛盾冲突中,采用多条线索交织进行的宏大、复杂的结构。第一章序幕,吴老太爷到沪,透露出时代的气息,让主要人物吴荪甫亮相。第二章,借吴老太爷的葬礼,集中主要人物和情节线索,把当时的社会形势,各主要人物的性格、背景加以初步介绍,发丧的气氛和工业萧条的社会氛围形成很好的映衬。第三章到结尾,开始围绕赵伯韬和吴荪甫的主要结构线索展开,其间还穿插许多小的结构线索,比如农村的暴动,工人的罢工,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其他小资本家、小地主的不同命运等等,情节安排跌宕有致。 除《子夜》外,茅盾的短篇小说以容量大,深刻、生动地展现时代面貌见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中《林家铺子》、《春蚕》是成功之作。这两部短篇小说和《子夜》写于同一年,是作者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说《子夜》偏重于都市生活的描写,那么《林家铺子》、《春蚕》则分别描写了小城镇和农村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短篇可以说是《子夜》来不及接触和未能展开的小城镇和农村生活的补充描写。 三十年代是茅盾小说创作的黄金时期,从长篇小说到短篇小说的成功,充分显示了左翼文学创作的成就,《子夜》也成为公认的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典范之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显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