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感觉派的特点: 海派是一个不像京派那么单一的创作群体,总体来看,人们将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都当作了海派,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何种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予且、林微音、施济美、徐訏等,而忽略了他们在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若从艺术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杜衡、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他们热衷于在都市生活中寻觅五光十色的美,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有同人刊物,真正体现了流派的特征。他们当中写小说的一群,便被称作“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出现在二十年代末期和三十年代初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是在日本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从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的《无轨列车》半月刊开始酝酿,经常在《无轨列车》上发表作品的除刘呐鸥外还有戴望舒、徐霞村、施蛰存、杜衡、林微音等。《无轨列车》被迫停刊后,1929年9月,施蛰存、刘呐鸥、戴望舒等又创办《新文艺》月刊,既带有无产阶级文学色彩,又带有新感觉主义倾向。刘呐鸥在该杂志上发表的八篇作品,后结集为《都市风景线》出版;施蛰存在该刊物上发表了《鸠摩罗什》、《将军底头》等作品;穆时英的《咱们的世界》等也发表在这个杂志上。 1932年5月新感觉派的标志性刊物《现代》杂志创刊,标志着这些作家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开始成熟。《现代》杂志既发表郁达夫、鲁迅、张天翼、茅盾等左翼作家的作品,更是象征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阵地,穆时英的《公墓》、《上海的狐步舞》、刘呐鸥的《赤道下》、施蛰存的《四喜子底生意》等,都发表在《现代》月刊上。就是在上述三个刊物上,形成了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骨干的、有浓重的现代主义色彩的新感觉派。他们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生活为主要特色,少爷、寡妇、舞女、水手、姨太太、资本家、投机商、公司职员、各种小市民、流氓无产者等等都是他们笔下常见的人物。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对人物的病态心理的挖掘,都在描绘着一幅幅“都市风景线”,使他们的创作迥异于新文学早期和当时一般左翼作家的表现领域,展现出新异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