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京派的特点:
  京派作家多是一些自由主义作家,他们在不脱离现实的前提下,更注重文学的艺术价值,追求文学人性的、永恒的魅力。朱光潜曾论到“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在这派作家的创作中不乏成就卓著者,他们多是学者型的文人,陶醉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商业化,是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主张和那个斗争激烈的时代似乎有些错位。但时过境迁,从今天的角度审视则凸显其文学审美的价值。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作家没有固定的组织,只是一个自由松散的作家群体,包括小说家、理论家、诗人,如沈从文、梁实秋、凌叔华、林徽因、萧乾、朱光潜、梁宗岱等等。他们以北京布总胡同三号四合院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家为主要活动场所,定期聚会,自由交流,切磋技艺,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而这个“太太客厅”也就成为京派作家的文艺沙龙。京派作家也有相对固定的报刊作为发表作品的阵地。由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文艺》;1934年创刊、由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1936年创刊、由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月刊》和1937年创刊、由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成为这个作家群发表作品的共同阵地,而《大公报·文艺》是其中起步最早、时间最长而又最具连续性的一面旗帜。
  京派作家由于身居文化古都,过着一种相对稳定、自由、闲散的学院生活,养成了从容矜持的传统学者风范和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的处世态度,力图超越急功近利的政治化、商业化的文学选择,专注于“纯正”文学趣味的培植,他们很容易认同和接受和谐、节制、恰当的古典主义审美原则。朱光潜把“和平静穆”标为诗的极境,还说他和梁实秋都倾向于古典主义,在做人和为文上都推崇“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京派作家的创作在题材上可分为:表现山水风景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的创作,如废名的《桥》、沈从文的《边城》;世态讽刺类作品,如废名的《莫须有先生》、沈从文的《八骏图》等。林徽因概括京派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趋向农村或少受教育分子或劳力者的生活描写”,艺术风格表现为:“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完整,文字的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