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三、徐志摩 1.所受的教育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的家庭。其父徐申如在沪杭一带金融实业界有相当的地位,父亲望子成龙,对儿子的学业要求严格。母亲和祖母则对徐家这个独子娇宠倍至,养成了徐志摩纵情、放任的秉性,同时也启示了他──人之间要慈爱,这一基本的做人法则。
1910年徐志摩13岁进杭州府中学求学。据徐志摩的同学郁达夫回忆,当时郁达夫是个未满14岁的乡下孩子,初入省府,觉得新奇又可怕,总是战战兢兢,同蜗牛似的蜷伏着,连头也不敢伸出壳来。和他相反,徐志摩却总是无拘无束,活蹦乱跳。平时不用功,爱看小说,可一考起试来或作起文来,这个不起眼儿的戴着金边儿眼镜,头显得特别大的顽皮孩子,却总是得分最多的一个。 1915年徐志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又进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7年进北大专攻法政,1918年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夏离北京赴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他秉承父命,学习西方金融实业管理知识,立志承继家业,同时也想走出一条实业救国的道路。1919年6月他大学毕业,获得一等荣誉奖,同时进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攻读硕士学位,第二年即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五四时期,他也曾接受过各种思潮的影响,比如: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但最崇拜的还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为了跟随罗素学习,1920年9月他横渡大西洋到了英国,从此徐志摩改变了他人生的方向,他违背父意,放下实业救国的路,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伦敦的两年教育是徐志摩人生的重要时期,因为在伦敦奠定了他政治观、艺术观的基础,转换了他职业的嗜好,也深深影响了他个人的婚姻和恋爱。
徐志摩到伦敦后才知罗素已去中国讲学,于是不得已就读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但他对此兴趣不大。经友人介绍他获得了剑桥大学特别生的资格,可以随意选课听讲,既有书读,又没有考试、作论文的压力,徐志摩如鱼得水。英国两年,他过着一种悠闲的生活,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看闲书,在这种怡人的环境中他广泛涉猎了英国文化名人的著作,其中罗素对他影响最大。 1921年徐志摩见到了罗素,并成为罗素家的常客。罗素是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罗素认为人如果能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人生便是光明的,第一是生命的乐趣──天然的幸福;第二是友谊的情感;第三是爱美与欣赏艺术的能力;第四是爱纯粹的学问与知识。徐志摩全部接受了罗素这种言人道崇和平,尊创作恶抑塞的思想,并成为他以后生活中一直遵循的原则。 康桥文化的洗礼,使徐志摩在政治上最崇尚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在人生观方面,胡适曾总结道:“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 从艺术观方面说,康桥文化的洗礼,使他在大自然的陶冶中发现了人的性灵。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