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象征诗派

李金发像
   李金发,原名李淑良,1900年出生,广东梅县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是一位雕塑家。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李金发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派诗人。他从1920年开始写诗,但引起人们注意是在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和《食客与凶年》出版之后,他的诗打破寻常的章法,扑朔迷离,晦涩难懂。
  象征诗派主要借鉴了法国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认为文艺是主观神秘境界的象征,强调微妙的刹那感觉、联想、幻想,形成一种朦胧的难以捉摸的奇幻境界,语言晦涩难懂,产生某种恍惚迷离的意象。例如《弃妇》: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遊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遊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遊鸦之羽,
将同棲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邱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此诗描写了一个遭受遗弃的妇女的幽怨、哀戚,情调低沉,气氛阴冷,所用意象怪异、跳跃,虽然弃妇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内容,但经过李金发的创造写出了别样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