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之一,古典诗歌从《诗经》、《离骚》到唐宋诗词走过了辉煌历程,也走到了颠峰境界,而“五四”文学革命在尝试用白话代替文言的文学形式的变革中却恰恰选择从新诗创作入手,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路总得有人走,胡适先生就是这样尝试着迈开新诗创作第一步的人。除此之外还有刘半农、刘大白、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等,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他们的白话新诗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刊物上。
  胡适,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绩溪上庄村。父亲胡传少年发奋,仕途顺利,不幸壮年去世,胡适年仅四岁。母亲冯顺弟,虽为农家女,但善良、倔强,有远见,非常重视胡适的教育。在国内,胡适打下了扎实的旧学功底。
  1909年他考取官费赴美留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学和哲学,1914年胡适获康乃尔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3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胡适兼有中西文化的渊博学识,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述甚丰,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著述。
  文学革命时期,胡适是白话新诗的鼓吹者和尝试者,1920年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这部诗集从内容到形式上虽显幼稚,但作为一种尝试,在新诗史上是有开拓性贡献的。胡适主张“作诗如作文”,即打破旧有的格律,使用自然的音节,追求诗歌的口语化、平民化。
胡适
(1921年在北大任教时)

胡适一家
   文学革命时期,胡适是白话新诗的鼓吹者和尝试者,1920年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这部诗集从内容到形式上虽显幼稚,但作为一种尝试,在新诗史上是有开拓性贡献的。胡适主张“作诗如作文”,即打破旧有的格律,使用自然的音节,追求诗歌的口语化、平民化。早在1918年《新青年》4卷1号上胡适就发表了一首白话新诗《鸽子》
      鸽 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早期新诗的特点正像胡适所说:“我现在回头看我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用“后放脚”形象地概括了新诗初创时期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早期新诗都尝试写新思想、新意识,采用新的语言和体式,虽然旧诗的痕迹很重,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和初期白话小说和散文相比逊色了许多,但毕竟在新诗创作上迈出了第一步,这种尝试是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