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写实派小说
  乡土文学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大约出现在1923年前后,这时候问题小说的创作势头渐趋低落,在小说创作领域以文学研究会成员为主,还有少数倾向相近的语丝社、莽原社和未名社成员及其他外围作者,包括王鲁彦、蹇先艾、李健吾、黎锦明、许钦文、徐玉诺、潘训、王任叔、沈从文、许杰、台静农等,形成了流派色彩比较明显的乡土文学派小说创作群。他们的作品大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语丝》、《莽原》、《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刊上。乡土文学作家多是从农村或市镇进入大城市的青年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在创作题材上相近而形成一个独特的流派。这个流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描写自己所熟悉的乡土题材,特别是农民和农村题材,地方乡土气息浓郁。这批乡土作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创作流派的形成,所以也可称它为乡土写实派,这派作者在叙写乡土风俗的同时推进了小说向更广的现实社会靠近。
  乡土小说作家早期更多地受到了鲁迅小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可以和鲁迅《故乡》类比的回忆童年故乡生活的作品,如王鲁彦的《童年的悲哀》、废名(冯文炳)的《竹林的故事》等。和鲁迅小说《祝福》类似的叙写农村中农民悲剧的小说,如王鲁彦的《李妈》、蹇先艾的《乡间的悲剧》等。还有可以和《阿Q正传》类比、揭示农民落后性的小说,如许钦文的《鼻涕阿二》、王鲁彦的《阿长贼骨头》、彭家煌的《阿四爹的牛》等。除此之外乡土小说作家还擅长描写各地宗法制闭塞乡村冷酷野蛮的习俗,诸如婚丧嫁娶中的陋习、聚众械斗的野蛮、乡规风习中的愚昧等题材都是乡土小说的主要描写内容。在这些作家中王鲁彦、许钦文、蹇先艾、许杰、彭家煌等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