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1894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内一个账房先生的家中。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升学而参加工作,先做初等小学教员,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是一位声誉很高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典型的人生派小说作家。从1922~1928年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
叶圣陶的初期创作大都带有问题小说的倾向,体现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主张。茅盾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总结道“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 ![]() 叶圣陶的早期小说也曾追求过深沉的爱和清丽的美。他不满于小资产阶级的灰色生活,痛恨宗法制社会的经济压迫和礼教束缚,想借助爱和美作为解决问题的良方。如小说《阿凤》描写了一个童养媳阿凤,常常挨婆婆的打骂,失去生趣。当她婆婆外出办事整日不归的时候,她仿佛卸去了身上的枷锁,与小朋友、小猫儿忘情地玩耍,开心地笑。这时候,她不但忘了诅咒、手掌和劳苦,她连自己都忘了。世界的精魂若是“爱”、“生趣”、“愉快”,她就是全世界。 以后叶圣陶开始侧重写自己所熟悉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生活。这类题材中最出色的是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这篇小说以军阀混战为背景,着力刻画了小学教员潘先生的形象。潘先生闻听军阀开战,便携妻带子匆忙逃难到上海,刚到上海又担心教育局长斥责他临阵脱逃、玩忽职守,于是又一个人返回家乡。家乡处处人心惶惶,为了保险他便到外国人办的红十字会入了会,领取了会旗、会徽挂在家门上、衣襟上。一听战事危急,又慌忙躲进红十字会的红房子里。战事平息后,人们推举潘先生书写欢迎军阀凯旋的条幅,于是他大书“功高岳牧”、“威镇东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