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表作家作品
  作家都涉猎过问题小说,比如:鲁迅、罗家伦、叶绍钧、汪敬熙、冰心、胡适、沈玄庐、王统照、庐隐、许地山、孙俍工等。
  在问题小说创作中影响比较大的作家主要有冰心、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他们的创作内容各有侧重,风格各具特色,而其创作的主要目的是以小说探索人生。
1923年冰心燕京大学毕业照

  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生于福州,家庭环境非常优越,父亲任过清政府的海军军官,后来又到烟台办海军学校,民国成立以后就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由于家庭的关系,冰心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她对大海有着特别的感情。大海的辽阔、沉静以及那隐微的忧郁都深深地融注到冰心的心灵深处。冰心所受的教育也非常严格,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曾就读北京的教会学校贝满女中,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先学理科,后转文科,1923年在燕京大学文科毕业,又到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读英国文学。在中西文化的熏陶下,冰心的文学修养是很高的,西方文学对她的影响似乎更大。大学期间冰心曾积极参加五四学生运动,并开始写作。“冰心”这个笔名是她1919年9月在《晨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时开始使用的。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从1919~1925年的六年中,冰心发表了二十多篇小说,成为早年影响最大的问题小说作家。1923年她的小说集《超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冰心问题小说的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等。
  《斯人独憔悴》以五四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在南京读大学的颖铭、颖石两兄弟因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被校长告了状,身为军国要人的父亲勒令他们回家,两兄弟被关在家里,他们带回的进步刊物被父亲烧毁,最后竞取消了他们再去读书的资格。兄弟俩寂寞无聊,但又没有勇气反抗,只有暗自落泪。篇末以颖铭吟咏杜甫的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结尾,全篇充满苦闷、忧郁的气氛。“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杜甫诗“梦李白二首”中的两句,意思是长安到处是高冠华盖的权贵,唯独李白这样了不起的人,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作者以此诗作为小说中人物所处境地的自况。《斯人独憔悴》是直接反映“五四”学生运动的小说,时代感很强,它写出在新时代爱国学生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仍然存在着父辈压服子辈的悲剧,具有很高的社会真实性。《去国》则关注了更切近知识分子的问题,一位从美国学成归国的高才生英士,想要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使民族复兴,但腐败无能的政府需要的是奴才,而他这样的高级人才只能在军阀混战、百业具废、民不聊生的现实逼迫下含着无奈的忧愤去国。冰心社会问题小说揭示得问题比较广泛,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但小说的笔力还是比较浅显的。
  1921年4月刊载于《小说月报》第12卷第4号的小说《超人》是冰心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塑造了五四落潮后一个冷漠的青年何彬的形象。他是一个冷心肠的人,从不和人交往,也不爱自然万物,信奉尼采哲学──爱和怜悯都是恶。一夜,他被一个男孩儿的呻吟声扰乱了心,引起他意识深处对爱的联想,梦见母亲,梦见花,梦见繁星。为了拒绝病孩儿禄儿的呻吟,拒绝想到母亲,他出钱给禄儿治病。当何彬另谋职业要离开的时候,禄儿来给他送花以表示谢意。天真的禄儿感动了何彬,唤回了他的爱心。他得出结论:“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冰心用她所信奉的“爱的哲学”来为像何彬这样在五四退潮后处于精神危机之中的青年寻找出路,主观幻想色彩浓厚。
  冰心从童年到青年时代都沐浴在幸福中,慈爱的父母、优裕的生活、美丽的大海,加上在教会学校所受的基督教泛爱精神的熏陶,使她在对人生问题进行探索的时候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真理就是一个 “爱”字。于是她的很多问题小说充满了对“爱”和“美”的追求和歌颂。冰心的小说,语言优美、清隽,具有诗化小说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