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十分短小的散文,但张爱玲的感觉却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题目是《爱》,张爱玲在这里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女人,一个后来命运多舛的女人,她被亲眷拐卖,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一直到老。但她跟所有的女人一样,也曾有过某种爱,虽然很朦胧,但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爱,这个女人也就完全了。
“那年她不过是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后来那个住在对门的年轻人就过来了,跟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关于爱的记忆就只剩下这个春天的晚上,“就这样就完了”。这里张爱玲不惜用了这个近乎累赘的句子,表达了她对于“爱”的感觉:无奈、凄美。本来桃树和少女是可以形成一种极完美的意象的,《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盛开,女子出嫁,这是何等灿烂的一幅图景,它让人想起美丽、青春、爱情、幸福等等美好的字眼。但张爱玲偏要预先安排故事的结局,让饱经沧桑的老妇人来回忆这个春天的晚上,无情的时光便如那片遮住月亮的淡淡的云彩,将故事笼罩在平静、悠远而又略带伤感的气氛之中。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平淡的是爱,惊心动魄的却是那无情的时光,让人想想也忍不住要落泪的时光。
末了一段谈的不是故事本身,也许张爱玲想在此为“爱”作一个释义,可我们看看她都用了些怎样触目惊心的词:“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这是多么渺茫无望啊!生活于乱世之中的张爱玲似乎与生俱来有种沧桑感,她对时间总是那么敏感,以至于害怕自己来不及抓住什么,充满无助与无奈。这种沧桑感决定了张爱玲《爱》的基调。
摘自谈静:《〈爱〉的赏析》,黄修己主编《张爱玲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