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哲学的世界 《过客》可以看作是鲁迅自传体的诗剧,象征意味浓厚。此诗时空环境是黄昏、杂树、瓦砾、荒凉破败的丛莽、似路非路的路,这些都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鲁迅在精神世界无路可走的境遇。人物也赋有象征意味,老翁:一个心力交瘁,饱经人事沧桑的人。女孩:对未来充满希望。过客:困顿、倔强、执意向前,不肯停歇。鲁迅写出了一个不知从哪里走来,也不知道走向哪里,但倔强的一直向前走的过客形象,其实也是他自我的化身。作品写出过客不畏艰难,即使前面是坟,也要向前走,写出了一个鲁迅式的求索者形象。鲁迅当时没有找到一条行得通的出路,然而面对黑暗的现实鲁迅执著地认为只有向前“走”才有出路。所以无论前途多么艰险,也义无反顾地前行。鲁迅追求的是真理,是人类的理想。“过客”的形象写出了鲁迅当时既矛盾又执著的心境,也形象地体现了鲁迅“绝望的抗战”的人生哲学。 《题辞》中具有鲁迅逻辑的词语排列:如:空虚──还非空虚;大笑、歌唱──不能大笑、歌唱;作证──速朽。 以上三组对立的词语构成了整篇《题辞》最基本的框架。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语言相比,它们呈现出紧张、对抗、非正常的状态,形成一种陌生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几乎布满整篇文章,段落之间、句子之间充满了反义词的对抗,从而营造出强烈的陌生感,陌生感增强了阅读的障碍,同时成全了具有复杂张力的现代散文诗的独特意境。 《立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的寓言:升官、发财是中国现世人生的至上追求,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蕴,而死则是中国文化最不敢正视的人生的终极真实,由此可见短短一篇《立论》中哲学蕴含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理解《立论》必须透过故事(寓言层面)看到本质(文化和哲学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