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按照鲁迅一生生活地点的不同,鲁迅的生活道路可以分成下面几个时期: 1.绍兴时期:1881年~1898年(1岁~17岁)
(1)家庭背景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渐趋没落的封建仕宦家庭。祖父周福清是进士出身,才高气盛,为人倔强。父亲周伯宜则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由于仕途不顺,终日少言寡语,脾气古怪。母亲鲁瑞在当时的时代是一个比较开通的女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识字读书,是一个有胆识的女性,对孩子充满着温柔的母爱。和对父亲完全不同,鲁迅对自己的母亲感情是很深的。 鲁迅出生的时候,家里还有几十亩水田和一些店铺,当时祖父周福清还在京城做官,鲁迅一家过着比较富足和稳定的生活。 鲁迅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的,无论是仁厚慈爱的长辈继祖母和保姆长妈妈,宽厚开明的母亲,还是周围那些天真无邪又带着野性的小伙伴;无论是在家中的百草园,还是在乡间外婆家那古朴、幽静的乐土上,幼小的鲁迅可以任着自己活泼倔强的天性自由地发展。 (2)所受教育 幼年和少年时期,鲁迅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自然的教育(民间的) 这主要来自于仁慈的继祖母和忠厚的长妈妈,她们给鲁迅讲了许多新奇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如《白蛇传》等等。从小受民间艺术潜移默化的熏染,培养了鲁迅对民间艺术的爱好,他从小就有抄书与描画的癖好,比如像《芥子园画传》这样图文并茂的书都是他所珍爱的宝物。 第二、正规的教育(正统的) 鲁迅很小就在祖父的指导下阅读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文学名著,及历代名家的古典诗词,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鲁迅七岁时父亲便把他送进私塾,接受正规的传统教育,十二岁便进入绍兴城内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这期间鲁迅除阅读了《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著作以外,还广泛涉猎了许多野史笔记。 鲁迅在人生的启蒙时期从家庭和课堂等方面广泛地吸取着知识的营养,虽然像《二十四孝图》里那些对孩子来说显然是残酷的故事刺痛了他幼小善良的心,但这一时期的博览群书,为以后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3)家境衰落 1893年,即鲁迅十三岁那年,是鲁迅一生中一个小小的转折点。 这一年祖父周福清因贿赂主考官一案,被判为“斩监候”(相当于现在的死缓),年年有被处死的危险,特别是到每年秋决的时候。鲁迅家里每年都要花一大笔钱去通融,以延缓祖父的生命,这样就不得不变卖田产,而这时父亲周伯宜又得了重病,花费就更大,鲁迅的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鲁迅也从此结束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饱尝了世态的炎凉,第一次体味了人生的甘苦。在《〈呐喊〉自序》中,他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 (4)人生选择 在困境中鲁迅进入了青年时代,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现实的路似乎有许多──经商、当师爷,或是走传统的科举之路。前两者是倔强的鲁迅所不愿走的,而科举之路对于鲁迅来说,破落的家已无力再资助他继续读书,况且鲁迅也不愿再走祖父、父亲所走的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了。家庭的败落也使作为长子的鲁迅饱尝了大家庭中人们的欺侮和世俗的冷眼,他感到厌恶,于是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