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1921年开始受不同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影响的作家,各自聚集成创作倾向大致相同的文学社团。新文学社团的纷纷成立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使新文学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一、文学研究会 文
文学研究会在“宣言”中提出发起这个会的三个目的:(1)联络感情,(2)增进知识,(3)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 文学研究会成员虽然在政治观点上,文学观念上不尽相同,但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却基本一致,就像后来茅盾所总结的:文学研究会“如果有所谓一致”的话,那亦无非是“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 文学研究会成立以后的主要活动:一是编刊物,二是出丛书。1921年1月,茅盾接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发表《改革宣言》,大力提倡写实主义文学,并介绍外国文学流派,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从第12卷1期起,实行全面革新。革新以后的《小说月报》成为文研会的代用机关刊物。两年以后先后由郑振铎、叶绍钧等接管。 《文学旬刊》,1921年5月出版,郑振铎、胡愈之、茅盾、谢六逸等先后担任主编。《诗》(月刊)1922年1月创刊,1923年5月停刊。 这些文学刊物对新文学的成长做出了很大贡献: (1)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新文学作家,发表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如:文学研究会刊物的经常撰稿人有:郑振铎、朱自清、王统照、许地山、庐隐、鲁彦、朱湘、徐志摩、汪静之、许杰等。此外还有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前就发表过很多作品的鲁迅、叶圣陶、冰心等。 (2)在批判中建立新的文学理论。文学研究会一方面写文章批判“学衡派”、“鸳鸯蝴蝶派”等保守、落后的观念,一方面开展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建设。茅盾先生在这方面是最杰出的理论家。从1921年~1925年先后发表了,《文学与人生》、《“大转变时期”何时来呢?》,《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近代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多篇论文,论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指出文学创作要做到真、善、美相结合,作家要走出空中楼阁,熟悉人民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命运和善与美的人性,强调作品要有唤醒民众,激励人心的作用。 ![]() (3)介
文学研究会编出的大型丛书是:《文学研究会丛书》约一、二百种,其中包括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方面的著作。其中著名的,如冰心的诗集《繁星》。这是新文学史上第一套大规模出版的文艺丛书,其贡献也是显著的。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艺社团之一,“五卅”运动以后作为一个团体逐渐趋于涣散。但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有许多还一直活跃在文坛上,文学研究会所提倡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潮,也一直是现代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创作潮流。 此外和文研会“为人生”的主张大致相近的团体还有: △“民众戏剧社”──它是在文学研究会成立后不久,文研会的一些成员如沈雁冰、郑振铎、汪仲贤、欧阳予倩等和陈大悲、熊佛西等人于1921年5月在上海组织发起的。他们反对传统戏剧和当时已经堕落的文明新戏,竭力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戏剧,这是针对当时戏剧商业化,不顾社会效果的不良倾向提出来的,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民众戏剧社”主要是在理论上研究,并没有实际的演出活动,影响不很大。 △“语丝社”──1924年10月成立于北京,同年11月17日发表《语丝》周刊,1927年10月遭反动军阀查封,同年12月17日在上海复刊至1930年3月停刊,共二百六十期。“语丝社”的主要成员是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等 “语丝社”的主要宗旨就是继承《新青年》文化批判与社会批评的民主精神,就像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生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语丝》杂志上多刊登的是短论、随笔、小品、杂感等,都以随意闲谈,信手写来,却显露了幽默、泼辣、锐利、讽刺的锋芒,锋芒直指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及帮闲文人。另外一种格调的创作就是具有平和、恬淡特色的散文、小品。 《语丝》上发表作品著名的有:鲁迅小说《示众》、《离婚》,散文诗《秋夜》等二十三篇, 杂文《论雷锋塔的倒掉》、《记念刘和珍君》等。周作人的杂感《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散文《喝茶》、《谈酒》、《乌篷船》等。另外林语堂、刘半农、钱玄同也发表了不少杂文。 1926年前后“语丝”开始分化。 △“未名社”──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曹靖华、李霁野等。1926年1月出版《莽原》半月刊。鲁迅的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及数十篇散文、历史小说等都发表在这个刊物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