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难
  文学革命的两篇发难文章都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
  (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5期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主要从文学形式着眼论述了文学改良的问题。
  

胡适像
胡适从“历史进化论”的思想出发,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胡适提出要用白话作文,应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胡适主要从文学形式着眼论述了文学改良的问题。
  (2)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6期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响应胡适的主张,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陈独秀响应胡适的主张,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阐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并首次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之后,胡适又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历史进化’的思想,说明提倡白话文的必要性。刘半农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良散文、韵文的意见。钱玄同则从文字学的角度证明古代言文一致,补充了胡适的主张。
  1917年胡适、陈独秀的两篇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发难,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