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点标注

鲁迅主要生平经历★★
“进化论”、“改造国民性”思想★★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部分篇章赏析★★★
前期杂文的特点


  说明:我们解读鲁迅,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不能把鲁迅摆到高高在上、令人仰视的神的位置上,而应该把他拉回人间,去理解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人──鲁迅。鲁迅是一个活生生的、性格倔强、有血有肉的人,他生活的时代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国事、家事、天下事纷乱复杂。和所有普通人一样,鲁迅的思想感情、鲁迅的性格也同样充满矛盾,只不过他的矛盾比普通人更复杂,作为思想家,他的情感体验更孤独、更痛苦,痛苦中的执着也许才更伟大。
  有了这种认知,我们在评价鲁迅的时候就会少走极端──或认为他的作品一钱不值,他是一个专会骂人的作家;或认为鲁迅伟大之极,无与伦比。两个极端都会使我们疏远真实的鲁迅,无法真正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中去体验至今仍然独具价值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魅力。
  学习鲁迅也需要有鲁迅所提倡的辨证、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与思想世界中去,体味鲁迅思想与艺术的深邃与精美以及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家被列入世界划时代的伟大作家之列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
  难点:
  1.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特点及阅读的隔膜
  鲁迅小说的特点:从题材上看,鲁迅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农民、市镇平民、小知识分子作为他小说的主要人物来描写,写他们平凡的生活。这是对中国传统小说多写才子佳人,武侠公案,帝王将相内容的重大突破,这就使小说更接近人民大众,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鲁迅善于用平凡的题材表现精湛的思想,在对小人物日常生活的描写中,隐含着对中国社会、中华民族、中国革命、中国人以及人类复杂心理等重大问题的探讨,体现了鲁迅小说的深刻与伟大。比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包孕着以上各方面丰富的内涵。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中国的古典小说多以说故事为主,注重情节的奇巧曲折,人物则退居其次,以情节的需要来塑造人物,不免使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物性格刻画鲜明却不深入。鲁迅一改这种传统表现手法,以他高超的刻画人物灵魂的艺术,实现了小说以写人为主,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的艺术的进步。就使小说艺术能够更形象、真切、深入地反映生活。如,在动态描写中来写人物的灵魂,鲁迅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说“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还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够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阅读隔膜:鲁迅小说不猎奇,写的都是普通人,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加上时代的隔膜,所以想轻松、悠闲的现代人,不需要忧患意识的年轻人,也许不喜欢读鲁迅的小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一般作为文学经典,往往都有阅读的距离感。虽然有些人也许不喜欢读鲁迅,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鲁迅小说形象塑造的鲜活、哲理蕴涵的深刻以及他超凡脱俗的文学艺术深远的影响力,至今令我们望尘莫及。
  所以,阅读鲁迅的小说,更多地应该从思想的深度、文化的广度、文学的创新性与现代性的角度考察。鲁迅的小说是耐人咀嚼、品味、深思而且历久弥新的艺术精品。它“展现着20世纪现代中国的现实存在,蕴藏着鲁迅对20世纪中国人的灵魂和中国人的处境命运的世纪性的感悟。越是细细咀嚼、品味,就越是咀嚼、品味出鲁迅在现代中国曾经体验过的巨大的希望和绝望、痛苦和欢欣、迷惘和执着……”,“《呐喊》、《彷徨》是一个天才的小说家,奉献给他挚爱的人民的20世纪现代中国现实的感悟录。”,“两本薄薄的小说集,足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咀嚼一个世纪,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2.《野草》的晦涩难懂
  在创作之初,鲁迅就因为种种原因,用了一种讳莫如深的方式写作了这部散文诗。《野草》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多义的、象征的、意象的、诗的艺术世界。我们不必拘泥于《野草》具体写了什么,而主要应该从自己的艺术审美体验的角度出发,去欣赏、体味鲁迅这一独具匠心的艺术境界。比如《野草》绝妙的语言、奇崛的意境、深沉的哲思等以及其中蕴涵的鲁迅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