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一、郭沫若的激情史剧: 郭沫若先生既是一位激情浪漫的诗人,又是一位有学者风范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从新诗到诗剧,再到抗战时期的史剧创作,可以看出他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和诗人写剧的情感线索。郭沫若浪漫冲动的诗人性格,使他的历史剧创作观念异于他人,有独特的美学追求。他认为“写历史剧可用诗经的赋、比、兴来代表。准确的历史剧是赋的体裁,用古代的历史来反映今天的事实是比的体裁,并不完全根据事实,而是我们在对某一段历史的事迹或某一历史的人物,感到可喜可爱而加以同情,更随兴所至而写成的戏剧,就是兴。(我的《孔雀胆》与《屈原》2剧,就是在这个兴的条件下写成的)”。 ![]() 郭沫若一生写了十八个剧本,其中大多是历史剧。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有社会原因,也和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有直接关系。早期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写于1923年至1925年间,基本主题是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个性解放的强烈情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抗战时期六部历史剧中的四部《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写的都是战国时代的史事,刚好分别写出发生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故事。战国是一个打破束缚的时代,也是一个产生悲剧的时代。反抗强权,伸张正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英勇悲壮,慷慨赴死,英雄辈出。在抗战时代激情的强烈触动下,郭沫若的诗情再度爆发,在古人的情感中找到共鸣,演绎出激情澎湃的历史诗剧。 《棠棣之花》(1937年9~10月间作),描写战国时代抗秦派和亲秦派的斗争,以主张联合,反对分裂为基本主题。作者既从大处着笔,写聂政纯真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热情和反抗暴政的正义力量;同时又从小处落墨,写了一群心中蕴蓄着正义、真情的看似平凡的小人物,除了聂嫈、春姑之外,还有酒家母、盲叟、卫士等等,表现了普通人的爱心与力量。 《屈原》(1942年1月作),塑造了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伟大政治家和诗人屈原的形象,表现了爱国者和卖国者的斗争。 《虎符》(1942年2月作),取材于《史记·卫公子传》,写如姬窃虎符帮信陵君借兵救赵,反抗秦国侵略的故事。剧中信陵君宽厚爱人的君子风范,如姬为国为民为理想的慷慨 悲烈,以及魏太妃、平原君夫人、侯嬴等形象都塑造得真切感人。
《高渐离》(1942年6月作),取材于《史记·荆轲列传》中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的故事,揭露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孔雀胆》(1942年秋作),取材于元朝史实,写的是元朝末年发生在云南大理的一个感人的故事。云南行省首领梁王的蒙古公主阿盖,在丈夫(大理总管段功)遭人陷害、暗杀后,为了爱,为了正义,不惜以身殉情,悲壮贞烈。全剧以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蕴含祈望民族团结的意愿。 《南冠草》(1943年作),写明末青年爱国诗人夏完淳反抗满清的异族侵略,以十七岁的年轻生命,壮烈殉国的故事。歌颂了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揭露现实中的汉奸卖国贼。 六部历史剧都以激情的诗意贯穿其中,《棠棣之花》以歌咏的形式表达情感,诗意浓郁;《屈原》的台词激情澎湃,气魄恢宏;《虎符》情景交融,意境高远;《高渐离》击筑对唱,慷慨悲歌;《孔雀胆》阿盖公主的辞世诗,凄美动人;《南冠草》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夏完淳慷慨赴死,惊天地,泣鬼神。 代表作《屈原》的创作,全面展示了郭沫若史剧艺术的风采。抗日战争发展到四十年代,特别是皖南事变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激烈,根据地被封锁,爱国志士被迫害,面对这样的时代气候,郭沫若深切地感受着时代的悲愤。正像“五四”时代孕育了《女神》一样,抗战时代又使郭沫若的创作激情二度喷发,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写出了五幕历史剧《屈原》。就像作者自己所说:“我自己的本心在期待着:总有一天诗的发作又会来袭击我,我又要如冷静了的火山重新爆发起来。在那时候我要以英雄的格调来写英雄的行为”。 ![]() 抗战这个激情的时代使郭沫若“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