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的名称来自《七月》杂志,《七月》杂志最早创刊于1937年9月11日的上海,出版了《七月》周刊,1937年10月16日,转到武汉重新创办了《七月》半月刊,到1938年7月16日为止的九个月中,共出了三集十八期。因战事变化,中缀了一年。1939年7月在重庆改为月刊继续出版。此时出版条件艰难,已无法按期问世。到1941年9月,出至七集一、二期合刊,即总第三十一、二期合刊后,迫于皖南事变后日益险恶的形势而告终刊,前后共四年。
 

  《七月》杂志是抗战时期国统区重要的革命文艺杂志之一,发表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包括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剧本、杂感、文艺专论、译著、绘画、木刻作品等等。在现代文学史上最能体现出《七月》成就和风格的则是诗歌。作为一个流派的形成,胡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在《四年读诗小记》这篇文章里面讲道:“在那热情蓬勃的时期,无论是时代底激流或我们自己底心,只是在诗这一形式里面能够得到最高的表现。”抗战时期,胡风从这一认识出发,在他创办的《七月》第一期里就以诗作为首篇,以后他在《七月》及《七月》终刊后继续创办的《希望》杂志上经常编发诗歌专辑。另外他还在艰难地条件下出版了《七月诗丛》,《七月文丛》里也包含诗集。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围绕着《七月》杂志慢慢地集结起一批诗人,尤其是青年诗人,形成了“七月诗派”。七月诗人的创作反映了非常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上主要有:对于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歌唱,抒写人民的愤怒与反抗情绪,比如胡风的《为祖国而歌》深切表现了激昂的抗战热情。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写了少数民族在抗战中的觉醒。绿原的《雾季》写了炼钢工人的劳动。鲁藜的《锻炼》写了一个被日寇逮捕的革命知识分子遭受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以上这些都是抗战新诗中较少涉及的题材,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奋起。另外,孙钿以反映游击队的作战生活见长,他的《旗》、《雨》、《迎着初夏》、《我们在前进》、《望远镜》、《我底月光曲》,描写了革命战士行军、作战以及顽强的斗志和胜利信念。
  歌颂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生活也是七月诗人表现的内容之一,比如阿垅的《窑洞》、鲁藜的《延河散歌》,反映了知识分子进入根据地以后的喜悦与幸福感受。胡征的《挂路灯》、鲁煤的《戎冠秀和钟》歌颂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模范行为。在这方面写得最出色的是彭燕郊的《春天,大地的诱惑》,这首长诗以宏大的气魄,歌唱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描写田野景物,歌颂英勇的战士和勤劳的人民。
  七月诗派的主要风格特色表现在重视诗歌的现实性与战斗性,这方面受马雅柯夫斯基诗歌的影响很大,比如胡风的《血誓》。七月诗人还擅长用自由体形式写诗,这方面主要受艾青诗作的影响,表现出诚实、质朴、粗犷的风格。
  鲁藜和绿原是七月诗派比较突出的两位诗人。鲁藜曾出版过一本诗集《醒来的时候》是反映根据地生活的。鲁藜诗的风格质朴、自然、清新。他多是摄取身边琐事,自然景色,或摄取战斗的片段,如实写来,质朴、明朗,现实的描写与对未来的展望交织在一起写,洋溢着乐观的情调,诗的音调就像清澈的小溪淙淙流淌着。如《延河散歌》写星星、山野、野花,蕴涵着对光明理想的追求。《醒来的时候》写一次夜行军,露营在田野上,睡了一个白天,夜里醒来以后的感受。《春天》写战争中春天的来临,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