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与七月诗派
  一、艾青的诗歌风格
艾青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县一个地主家庭里,是这个家庭第一个儿子,因为母亲生他时难产,一个算卦的说这个孩子的命是克父母的,所以他生下来就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甚至不许叫父母“爸爸”、“妈妈”,只许叫“叔叔、婶婶”。很快他被送到本村一位贫苦农妇家里抚养,一直长到五岁。艾青少年时代酷爱绘画,所以1928年初中毕业后,他考入了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来的杭州美术学院)绘画系,第二年春天,就到了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度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这一时期他最喜欢、受影响较深的是比利时大诗人凡尔哈仑的诗,因为凡尔哈仑的诗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大都市的无限扩张和广大农村濒于破灭的景象。艾青回国后,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艾青试着写诗是在巴黎的时候,发表诗是在回国以后。193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一首记录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在巴黎开会的场景的诗《会合》,在左联刊物《北斗》上发表,这促使他开始从美术转到文学上来。1932年7月,艾青等十二名进步美术青年被国民党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艾青就这样度过了三年监禁生活。在狱中艾青仍坚持写作,为了避免监狱方面的注意,从1933年开始改用“艾青”这个笔名,写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诗稿都是由律师、亲友探监时偷偷带出发表的。1936年艾青出版了他的第一个诗集《大堰河》。四十年代初,艾青辗转到了延安。抗战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共发表了八个诗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旷野》、《黎明的通知》、《雪里钻》。
  艾青诗歌创作的内容与风格特点首先表现在对于农村劳动人民真挚、深沉的爱。这种感情并非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同情,而是在奉献一颗赤子之心,体现出艾青和劳动人民血肉的联系。因为他从小寄养在农民家里,始终把自己当作农民的儿子,这种真挚的情感突出表现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里。另一个特点是忧郁的感情色彩,这种忧郁不是出于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比如《我爱这土地》。艾青的忧郁的感情色彩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灵魂的热爱与崇敬,使人为改变黑暗的现实而奋斗。在抗战期间的诗作中特别表现出了热烈地向往、追求和讴歌光明的内容,比如《火把》,诗人所向往追求的是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情绪,是民族的希望。艾青擅长用自由诗体表达一种直率、袒露、真挚的情感。作者很少注意诗的外在形式,喜欢毫无羁绊的自然的诗歌形式,多用铺陈的手法,巨幅地呈现某种场景或情感,用鲜明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透现出一种厚重的油画感,风格沉雄、浑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