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统区的文学活动
  在抗战阶段,由于国统区地域较大,拥有一大批不同文学流派和政治倾向的作家,所以国统区的文学活动呈现出既繁荣又复杂的局面。
  一、文协的活动
《抗战文艺》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刊。1938年5月4日在汉口创刊。
《抗战文艺》

  在联合抗日的大趋势下,当时在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担任国民党军委政治部领导工作的周恩来的关怀和领导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于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正式宣告成立。出席大会的有五百多人,代表了全国各个抗日阶层,使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家、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自由主义作家以及代表国民党文艺政策的民族主义作家等各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形成了战时统一的文艺家团体。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告全世界的文艺家》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章程。推选出理事、候补理事等,“文协”的日常工作由总务部主任老舍先生全面负责主持。
  “文协”是全国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宗旨是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完成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并保障作家权益。为此要求文艺作家明确自身的职责:“对国内,我们必须喊出民族的危机,宣布暴日的罪状,造成全民族严肃的抗战情绪生活,以求持久的抵抗,争取最后胜利。对世界,我们必须揭露日本的野心与暴行,引起全人类的正义感,以共同制裁侵略者。”一个特定的战争环境下,向着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方向发展。
  “文协”还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后更名为《中国作家》)。自1938年5月4日至1946年5月,《抗战文艺》共出版了七十一期,发表了大量的抗战文艺作品,开展文艺大众化的理论探讨,成为抗战时期贯穿始终唯一的文艺刊物。
  “文协” 在昆明、桂林、成都、长沙、上海、广州、香港、延安等地建立了分会,并创办了会刊。如桂林分会有王鲁彦主编的《文艺杂志》等。各个“文协分会”的建立,使抗日文艺运动得以在全国更多的地方广泛发展,声势浩大。
  “文协”还针对与抗战相悖的言论开展文艺批评和论争,主要围绕文学“为人生”、“为艺术”、“为政治”等问题展开论战。如对“为艺术”派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对 “战国策”派为法西斯主义张目的所谓“民族主义文学”的反动言论的批判。在各种论争中虽然呈现非常复杂的时代形态,但“文协”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抗战,而时代的紧迫性使论争中的许多观点是无暇顾及文学自身特性的,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状态,不可避免地留下许多局限和缺憾。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
广泛团结和组织文化界人士开展抗日活动

  在“文协”成立的同时,在抗战国共合作时期,由郭沫若主持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简称“第三厅”)于1938年4月1日在武汉创建。在“第三厅”集中了许多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如胡愈之、田汉、洪深等。他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影响最大的是演剧队的组织和演出活动。同年8月,根据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的指示,“第三厅”将聚集在武汉的部分文艺工作者和救亡戏剧团体,以上海救亡演剧队为基础,组成了十个抗敌演剧队,四个抗敌宣传队和一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进行宣传演出活动。在抗战宣传演出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街头剧、活报剧、独幕剧等戏剧演出形式,《放下你的鞭子》就是当时最有名的街头剧。1940年9月底,“第三厅”被迫解散。“第三厅”虽然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它把大批的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走上街头,奔赴前线,大大活跃了抗日文艺运动,成绩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