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诗歌成就 |
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从新诗发展之初就对中国诗人产生了影响,到第二个十年这种影响仍然延续,形成了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他们深化象征主义的影响,把东方传统美学风格和西方现代诗歌技巧结合,开拓了新诗美学的新天地。
一、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
笔名戴梦鸥等,1905生于浙江抗州。他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同年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篇。戴望舒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写诗,到逝世的二十多年间诗的数量不多,但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诗除少数几首没有收集外,大都收入到《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以及《灾难的岁月》四本诗集里。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诗人之一。
《我的记忆》1929年出版,《望舒草》1933年出版,《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这三本诗集大体记录了诗人诗歌创作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反映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第一阶段以抒发个人孤独、忧伤、愁苦的情怀为主,诗中充满了伤感的情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迷茫的态度。但这一时期的诗在艺术上却很富于表现力。这一阶段的代表诗作是1928年8月《小说月报》19卷8号刊出的《雨巷》。第二阶段开始突破个人的小天地,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题材有所开拓。比如《断指》一诗是怀念为革命而牺牲的友人的。
与第一阶段相比《望舒草》中的诗形式自由,语言接近现代口语,由原来讲究音韵、格律向自由诗体转变。第三阶段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融在一起,《灾难的岁月》中的诗篇,标志着诗人的思想和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开始超越个人情感的藩篱,执著于民族危机深重的社会现实。如《狱中题壁》反映了在日寇监狱中视死如归和对胜利的信念,《我用残损的手掌》洋溢着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爱的激情。《灾难的岁月》这个集子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是高水平的,这是戴望舒诗歌创作较为成熟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