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臧克家的诗歌
  臧
年轻时的臧克家
克家是这一时期影响很大的诗人之一,他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半期的新诗坛带来了新气象。在现代派更加注意追求诗的艺术形式,而一些左翼诗人的诗歌又存在着某些概念化倾向的时候,臧克家的诗把现实主义的内容和成功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以他那带着泥土气息、充溢着浓郁诗情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诸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十八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家乡。上高小时正是五四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他接受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响。1923年进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习,开始练习写诗。1926年,他受大革命的影响参加了北伐军,大革命失败后流亡东北。1930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中文系,得到了在那里任教的闻一多先生的指教,艺术上受闻一多的影响很大。1933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发表了第一个诗集《烙印》,闻一多给这本诗集写了序。此后三、四年内到抗战前又陆续发表了诗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这一时期臧克家的代表作是《烙印》和《罪恶的黑手》。
  臧克家本时期的诗歌创作以反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深重苦难为基本特征,因此被誉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他的诗可以说是旧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破败、穷困、萧条图景的真实写照,从中寄托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苦难的深厚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诅咒。诗人的笔下有小婢女、老农、渔翁、难民、煤矿工人、人力车夫,诗人怀着深沉的悲愤,为这些挣扎在底层的人们的悲惨命运唱出不幸和不平。臧克家诗歌风格的形成也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他自幼生长在农村,对那些具有宽厚、纯朴、勤劳美德的劳动人民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内心深深地为他们的悲惨命运而不平,所以它的诗写出来感情真挚、深沉。臧克家自幼就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后来又受到闻一多的指教,因此他的诗除感情真挚,富于泥土气息外,还非常注重艺术的形式美,注重格律和语言的锤炼,形成严谨、凝练、含蓄的风格。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篇是《老马》: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全诗只有八行,第一节写老马的形象:突出描写了超负荷的重压和惊人的忍耐、沉默力,使人感到只要他没倒下,再重的压力也要承受下来。 第二节写老马的心理状态:不知道满载苦难的大车何时能拉到尽头。诗人用暗喻的手法,沉重的大车象征着旧中国各种压迫的势力,老马象征着勤劳善良的农民,老马的命运也就是农民们痛苦无告的牛马般的奴隶命运的写照。
  全诗结构十分工整,每节四句,隔句压韵。诗的语言非常朴素,看似口语,实际上非常注意每个字的运用,力求少儿精。比如“扣”字,用得相当精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马身上所承受的重担。 正是由于诗人在炼词造句上的独具匠心,才能在短短八句诗中刻画出一个从外形到内心备受磨难的老马形象,概括了旧中国千千万万忍辱负重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