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戏剧活动
  1.中国早期话剧
  从十九世纪末叶到五四运动前夕,是新剧、文明戏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时期。成立于1906年底的春柳社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活动的正式开始。春柳社成立于日本东京,是由留日学生组织的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全称“春柳社文艺研究会”。创始人为李叔同(1880~1942)、曾孝谷(1873~1937),主要成员有欧阳予倩、马绛士、陆镜若、黄喃喃等人。
100年前,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在日本东京上演了《黑奴吁天录》,中国话剧百年由此揭开序幕。
 

  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在留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年6月,春柳社又在东京公演了《黑奴吁天录》,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春柳社提出了“以研究新派为主”的口号,主张建立一种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妆、表演的“写实性”,当时被称为“新戏”或“文明戏”。之后,春柳社又成功地演出了《生相怜》和《画家与其妹》(1907年底)、《鸣不平》(1908年)、《热泪》(1909年)等戏剧。这期间春柳社的主要活动都在日本进行,被称为前期春柳,后由于政府禁令而终止活动。
  春柳社在《演艺部专章》里宣称:“演艺之在别有二:曰新派演艺(以言语动作感人为主,即今欧美流行者;曰旧派演艺(如吾国之昆曲、二黄、秦腔、杂调皆是)。本社以研究新派为主”。
  1912年,陆镜若(1885~1915江苏常州人)、马绛士在上海成立“新剧同志会”,后来欧阳予倩等人也加入进来。1914年,他们在外滩谋得一小剧院开设了春柳剧场,上演以“幕表制”为主要形式的话剧七十余场,代表作为陆镜若编导的社会悲剧《家庭恩怨记》。此会活动在1915年因陆镜若的逝世而停止。新剧同志会又被称为后期春柳。
  当时活跃着的戏剧团体还有春阳社和进化团。春阳社的主要成员有王钟声和任天知,演出剧目《迦因小传》、《张文祥刺马》、《新茶花》、《秋瑾》等。1910年冬天成立于上海的进化团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职业剧团,其发起人和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主要成员有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人。他们打出了“天知派新剧”的旗帜,演出了《血蓑衣》(一日本剧作家从英国剧本改编)、《东亚风云》(写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杀日本首相的故事)、《新茶花》(留学生与爱国妓女恋爱并投笔从戎的故事)、《黄金赤血》(劝募爱国捐)、《共和万岁》(歌颂辛亥革命)、《黄鹤楼》(叙武昌起义)等剧目,大获成功,到长江中游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半年,声名大振。
  天知派新剧的特点是:第一,保留幕外戏,以连贯剧情,稳定观众情绪;第二,情节设计上基本不用暗场,故事从头到尾原原本本在舞台上表演出来;第三,穿插演讲,在戏剧中途穿插游离于剧情之外的革命演讲。天知派新剧把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了极致,非常追求现场鼓动宣传效果。他们不但以革命为主要题材,还专门安排“言论派老生(小生、正生)”随时当场演讲,为后来的“广场戏剧”开了先河。进化团后来因任天知沉溺于声色犬马而渐渐衰落。
  1914年11月,南开新剧团成立,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张寿春和张彭春兄弟。该剧团以“练习演说,改良社会”为宗旨,从1908年到1922年上演剧目近五十个。该团“从欧美直接移植到以天津为中心的流行于北方的话剧,与春柳社从日本移植的主要以上海为中心的流行于南方的话剧共同构成了我国早期话剧的整体”。南开新剧团不但从事戏剧演出,也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他们将戏剧看作提高国民素质的手段,遵循写实主义原则,注重舞台艺术,上演了许多以现实题材为主的作品如《一元钱》、《新少年》、《一念差》等,也演出过《国民公敌》、《娜拉》、《争强》等世界名剧,1918年上演的《新村正》是其代表作,周恩来、曹禺都是南开新剧团培养起来。
  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与之联系紧密的早期话剧也日渐衰落,然而,到了1914年,却出现了一次话剧的兴盛期。郑正秋(1888~1935)领导的新民社在当时是文明戏中最卖座的团体,由于它的成功,引发了组团演剧的热潮。当时的六大文明戏团体──新民社、民鸣社(张石川等主持)、启民社、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陆镜若负责)组成新剧公会,联合公演,盛况空前。这一年,上海一地就成立职业剧团数十个,职业演员在千人以上,演出剧目数百个,这一盛况被称为“甲寅中兴”。以新民社为代表的新剧不重教化功能,多以通俗的家庭故事为题材,内容浅显,情节曲折而多趣味,体现了话剧从政治教化向娱乐审美功能转变,与市民阶层靠得更拢。
  民鸣社和新民社走的是相同的路线,也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这也直接导致了文明戏的衰落。后来,各大剧团为了争夺观众,开始不择手段地在新戏中注入恶俗趣味,走起了回头路,甚至有的剧团干脆排起了色情戏,或在演出中随意添加民间杂耍,甚至以唱春、耍蛇招揽观众,造成了恶俗的社会影响。幕表制使文明戏本身就存在粗制滥造的可能性,加上其基本上不排练,又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又没有剧本,演员任意发挥,如果演员素质不高,质量更难保证。一些演员道德水准低下,与其所担当的教化职责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上商业性的侵害,文明戏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