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先艾,1906年出生在四川,后移居贵州遵义,并以贵州为自己的故乡。他父亲是清代的举人,自小就教他联句作诗,他在遵义读过几年私塾,旧学功底很好。1920年蹇先艾来到北京,不久考入北京师大附中。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鼓舞,他和附中同学李健吾等组织了曦社,并不定期出版学生刊物。1925年蹇先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6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朝雾》,以后又陆续出版了《还乡集》、《乡间的悲剧》、《盐的故事》等小说集。鲁迅评论蹇先艾的小说“虽然简朴,或者如作者所自谦的‘幼稚’,但很少文饰,也足够写出他心曲的哀愁。他所描写的范围是狭小的,几个平常人,一些琐屑事,但如《水葬》,却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爱的伟大”。《水葬》描写了贵州农村留存的对小偷处以“水葬”的酷刑。骆毛偷了东西被村人抓住推向河边准备沉河,一路上围观的村人表现出极度的麻木和野蛮,他们不同情也不劝阻,还像赶庙会一样兴高采烈地去看热闹。骆毛也像阿Q一样木讷、麻木,自称“再过几十年,又不是一条好汉吗?”,只是死到临头,瞬间想到老母,才显出人的感觉来。而望眼欲穿的老母亲一切都蒙在鼓里,还眼巴巴地盼着儿子的归来。作者描绘了一幕令人惊骇的野蛮乡风与精神麻木的悲剧,揭示人心的冷漠与可怕。虽然蹇先艾十几岁就离开了贵州,但他对故乡的描摹却始终在创作中突显着,表现了一位乡土小说家的执著。《在贵州道上》就是他用家乡方言写成的地域色彩浓郁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写了一个山路上抬轿的“烂干人”赵世顺,在崎岖陡峭的贵州山道上讨生活。他父母双亡,老婆也跟别人跑了。他过着如同草芥一样的生活,最后被军队捉住处决了。作者把原始、野蛮的风俗和贵州乡村闭塞、蛮荒的山区景物交织在一起描写,赵世顺则是在这个背景中消失的野蛮风习的殉葬品。《盐巴客》则在更深层面上揭示了社会的悲剧。小说描写“我”路遇一个背盐巴的苦力,他背着几百斤盐巴跋涉在崎岖险峻的川黔道上,他们挣的钱都是拿性命换来的,路上还经常遭到侮辱和打骂。这个盐巴客最后还是没有逃过一劫,在路上被抢道的川军推下悬崖,跌短了腿。作者以质朴的文风描写奇特的故事,透视旧中国普遍的悲剧人生,表现出深沉而凝重的风格。
  除了上述乡土写实派的代表作家外还有许多地方色彩浓郁、风格独特的作家。许杰是浙江天台人,1926年陆续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惨雾》、《飘浮》等,1924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惨雾》描写宗族之间的械斗,表现了近山农村的强悍民风。彭家煌是湖南湘阴人,著有短篇小说集《怂恿》、《茶杯里的风波》等。小说《怂恿》写湖南农村一对善良的夫妻在一次肉猪买卖的风波中被卷入乡绅豪强的倾轧中,暴露出人心险恶、人鬼当道的社会痼疾。错综的故事,鲜明的地方色彩,被茅盾先生评为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台静农是安徽霍丘县人,他有著名小说集《地之子》,鲁迅先生对他评价很高,说 “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乡土文学派虽然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上与鲁迅的小说尚有距离,但这派作家在借鉴鲁迅和俄国及东欧各被压迫民族优秀作家深沉的表现艺术的基础上,以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坚实的写实风格和客观描写,开拓了早期新文学农村、农民题材的表现领域,展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愚昧、落后的悲剧人生状态,从一个角度推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同时,乡土写实小说描写的逼真性,也使作品保留了不可忽略的民俗学和社会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