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进化论思想
  鲁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在他的一生中前期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和改造国民性思想,这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1)西方进化论思想简介
  在达尔文之前有许多生物学家从探讨生物演变的角度谈到生物的进化问题。
  如,法国:拉马克(1744~1829)认为环境影响生物,适则进化,不适则退化。生物器官,用进废退。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1859年他写了《物种起源》,主张自然淘汰,进化在于自然选择。既所谓“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阐述了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思想界引起过巨大的震动。
  赫胥黎:(1825~1895)英国人,著有《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进化论与伦理学》等论文。他不同意把生存斗争,自然选择这一自然界的法则机械地搬用到人类社会中,不同意把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简单类比。认为人类社会受自然法则也受伦理法则的支配。
  (2)鲁迅和进化论
  鲁迅最早接触进化论是受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
  《天演论》不是逐字逐句翻译,而是掌握精神,取便发挥。所以可以说《天演论》是严复式的进化论观点。他不同意把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分开来,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认为中国人不能甘当劣等民族,要“与天争胜”,主张“自强、自立、自主”,强调变革,和儒家“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相违背。严复强调“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他也强调“民为邦本”又归到了儒家观点。严复是主张改良的思想家,他的《天演论》为当时的中国提供了观察社会人生的新方法,激发了人们的热情,影响很大。孙中山也曾把进化论作为革命的理论武器。
  鲁迅在南京时期就开始接受进化论的影响,但不仅限于严复,日本时期看日文书,听演讲,直接受到了进化论的广泛影响。
  鲁迅是联系现实理解体会进化论的,和自己的救国主张结合,有别于严复、赫胥黎。鲁迅从中国大众的角度出发,用进化论中的发展变革观来反帝反封建,争取大众解放。
  鲁迅在日本写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花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其中谈到进化论。
  主要观点是:
  a.从达尔文进化论中吸取变化发展观点,树立具有辩证因素的历史发展观。认为社会历史要向前发展。认为进化是螺旋式前进,批判守旧倒退观点。
  b.吸取生存竞争观,树立斗争观,主张斗争经常存在,反对恢复古代。
  五四时期鲁迅的进化论思想进一步发展,其观点是:
  c.认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把社会看作是向上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把希望寄托于青年。
  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坟》第129页)
  《随感录四十一》、《随感录六十一》、《随感录六十六》(《鲁迅全集》第一卷《热风》第324、358、368页)
  他坚信人类社会的进化趋向高尚和完满,表现出他对未来的信心。
  d.人类要进步必须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摧毁旧势力。
  中国人要进步,必要扫除昏乱的事物,昏乱的心理,要有相当进步的知识、道德、品格、思想,要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改良思想。说明他强调重视思想革命,但有时又夸大了思想意识的作用。
  e.人类要进步就必须有斗争、革命、飞跃。
  鲁迅进化论思想有一个变化过程,先是和平进化的色彩,强调发展个性,以扫除旧的沉积,以助新事物成长,后来主张暴力革命,面对血的现实认识到,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逐渐纠正了进化论的偏颇。
  小结:鲁迅经历了由科学“兴业”的洋务思想,到科学“立人”的启蒙主义思想,这个过程可分三部曲:由关注物(如采矿)──到关注人(治病救人)──到关注人的精神,发展人的个性(立人)
  鲁迅是为“立人”而从事文艺的,立人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立国”,所以鲁迅首先是思想家然后才是文学家。而“立人”的具体表现,即改造国民性,更新国民精神素质,发展科学、健全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