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的曝光过程,是通过对四个量值的变化组合,最后进行分析、调整,利用控制曝光的手段来实现的。
这四个量值,以景物亮度或景物所接受的照度值以及胶片的感光度值为前提条件,只有当前提条件确定之后,才能利用控制曝光的两个基本手段--光圈值和快门速度值来实现准确的控制。
由于照相机在拍摄中所使用的光圈和快门速度均有很多档,光圈由大到小控制着进入镜头光线的多少,而快门速度由慢到快控制着光线进入镜头的时间长短;由于它们各自都有许多等级,所以将它们相应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在任何照明条件下,都能完成曝光控制的任务。如利用较慢的快门速度配合较大孔径的光圈,可以在很暗的条件,使景物的层次得到较好的体现,也可以用较快的快门速度配合孔径较小的光圈,把人眼看着都刺眼的景物亮度表现出具有细部层次的画面效果。它的适应范围极其广泛。
电影摄影机的曝光过程与照相机基本相同,在电影摄影机里装有感光胶片,通过摄影镜头把景物的光学影像记录在胶片上。感光后的胶片产生潜影,经过显影等一系列化学处理及印片过程,成为能放映的连续画面(影片)。摄影机曝光控制的过程与照相机在拍摄时依据的前提条件是相同的:即景物的亮度或景物接受的照度,以及感光材料的感光度。所不同的是摄影机在控制曝光时对曝光时间的控制:照相机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是应用设定在相机上的各档快门速度来控制,而电影摄影机是通过设定的摄影频率和摄影机的叶子板开口角来控制每幅画面曝光时间的长短。
电视摄像机通过摄影镜头,使景物在摄像机内的光导材料上成像。由于景物在各点上的照度不同而形成视频信号送入录像机,经过旋转的视频磁头记录在磁带上,成为能够连续播放的画面。电视摄像机与摄影机、照相机有着质的不同,摄像机取消了感光材料胶片,用录像磁带来代替,使电影、照相中的光化效应改变为摄像中的光电效应。在控制曝光的过程中,电视摄像机随着被摄景物的亮度变化利用光圈孔径控制着曝光量的多少,以使被摄体在画面中形成最佳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只剩下可以改变的两个量值,即景物亮度值和光圈值。而没有了胶片的感光度和控制曝光时间的速度值。应该指出的是,电视摄像机没有使用感光材料,因此感光度也就无从谈起,但是为了能使摄像机在不同的光源照明条件下都能拍摄,特别是为了在低照度条件下也能拍摄出高质量的画面,每台摄像机也都相应地确定了形成最佳画面效果所需要的照度值。这个照度值就确定为该摄像机的灵敏度。灵敏度的高低标志着摄像机所需照度值的高低,摄像机的灵敏度愈高,所需的照度值愈低;摄像机的灵敏度愈低,所需照度值愈高,确定摄像机灵敏度的高低不是照度值,也不是亮度值,而是用光圈值来确定。
摄像机与照相机在曝光上的另一个不同点是,照相机的快门速度,可以根据景物亮度和胶片感光度的变化以及根据造型的需要,可以任意选择所需的不同快门速度,以控制光线进入镜头的时间长短。而摄像机却是通过拍摄频率来决定光线在每一帧画面上停留时间的长短。
电视摄像机、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在曝光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归纳起来就是:当使用照相机拍摄时,在曝光上必须根据景物亮度变化和胶片感光度快慢,利用照相机上的镜头光圈和快门速度来加以控制,因为四个量值均为变量,因此适应范围极为广泛,所以在不同条件下都能实现准确的控制,满足创作的要求。
当使用电影摄影机时,曝光上是根据景物的亮度变化和胶片感光度的快慢,利用摄影机上的光圈和摄影频率以及叶子板开口角来控制画面曝光。由于在实际摄影时,摄影频率和叶子板开口角度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宜变动;因此,当摄影频率和叶子板开口角不变时,控制曝光的手段只剩下镜头的光圈,所以电影摄影要在不同条件下拍摄时,是三个量值的变化,即根据景物亮度和胶片感光度的变化,利用不同口径的光圈来实现对曝光的准确控制。
当使用电视摄像机时,则是根据景物的亮度变化和摄像机灵敏度的高低,利用摄像机的光圈和拍摄频率来控制曝光。由于电视摄像机的灵敏度是生产厂家根据机器上的性能指标加以确定的,一旦确定下来,该摄像机标定的灵敏度就会相对固定下来(灵敏度会随着实际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另外,摄像机的拍摄频率如果没有电子快门而只设定一档,这一档是根据各个国家的播出制式决定的:NTSC制为1/60秒,PAL制为1/50秒,这个速度也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电视摄像的实际曝光控制过程是两个量值的变化,即随着景物亮度的变化利用摄像机上的光圈加以调整,以实现准确的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