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出与日落(早晨与黄昏)

   
  图7-4-2 早晨与黄昏光线示意图  
 
  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零度至十五度角以内和太阳将要落下十五度至零度角以内这个时间范围,是太阳初升和太阳将落的时间,又叫作早晨与黄昏时间段。(图7-4-2《早晨与黄昏光线示意图》)
  这个时间的光线很有特点。首先,光线比较柔和,太阳的光线要透过浓厚的大气层,穿过晨雾或暮霭投射到地面上,由于空气中介质的作用,到达地面的光线被大量散射,光线比较柔和。其次,地面上受光景物与阴影中的景物的明暗反差较大,由于入射角度低,所以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光线较少,地面此时的反射、散射光能力较差,物体的背阴面得不到充分的散射光的照明,所以与受光处的亮暗间距相对较大,反差较强。再次,物体的投影很长,由于太阳光近似平行照射,它的入射角度很小,地面上物体的投影比较长,长长的投影不仅可以表示时间概念,还是一种很好的造型元素。还有,这个时间段光线的色温较低,约在2800K~3400K左右,阳光中多橙红色和橙黄色,用日光型胶片拍摄画面会明显偏暖,用摄像机拍摄时,一般直接用5400K色片预置色温调白平衡,可以使画面保持应有的暖色调。早晨和黄昏的光线还具有时间短、变化快的特点,光线的亮度和色温都变化很快,在拍摄时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光线的变化,及时调整曝光组合以及调整色温,防止画面发生偏差。还要注意提前做好拍摄计划,以便集中、充分地利用早晨和黄昏的光线。
  早晨和黄昏是适合拍摄抒情写意画面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空气中有晨雾、暮霭笼罩,景物有朦胧感;天空中呈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云霞本身就是很好的造型、抒情元素,容易寄托人们的主观情感,容易引发联想。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早晨和黄昏拍摄,无论天空的光线色彩、云霞形状多么漂亮,最终决定画面是否成功还要取决于地面景物表现的好坏,如果地面景物没有好的轮廓,则画面很难获得成功。早晨和黄昏的光线色温较低,可以给各种景物蒙上一层暖色调,光线的色彩感较强。
  袁毅平拍摄的《东方红》这幅照片拍摄于1961年8月。在此之前袁毅平曾用黑白片试拍过多次,以观察现场气氛

   
  图7-4-3《东方红》,袁毅平摄  
 
变化,选择合适的拍摄点和拍摄时间。从7月下旬起,他开始正式拍摄,一直到8月下旬,拍了十多次,期间改变了好几次拍摄方案。开始几次都是等太阳完全升起,甚至等它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再拍,这样在构图上虽然较好,而且也可使天空、地面及天安门的感光量不至相差太多,但觉得这样不太含蓄。后来就改为等太阳露出一大半时拍摄,这样就更富有朝气蓬勃、蒸蒸日上之感。开始袁毅平曾用日光型彩色负片拍摄,但因红色成分过多,拍出来的天空和云彩都呈深红色,不够分明,后来就试用灯光型彩色负片,增加蓝色成分,放大时略作校正,使蓝天衬出红霞,这样色彩较为真实。袁毅平用的是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爱克发灯光型彩色负片DIN 17,光圈8,曝光时间1/8秒。(图7-4-3《东方红》,袁毅平摄)
  早晨和黄昏是拍摄逆光、侧逆光画面的理想的时间段,由于光线入射角度低,可以勾勒出被摄景物的轮廓,轮廓光是一条窄窄的光边,而且早晨和黄昏容易给被摄体找到较暗的背景,可以衬托出轮廓光。逆光、侧逆光还可以强化空气透视效果,有利于表现空间、规模、层次。
  早晨和黄昏时,太阳的亮度不是很高,太阳的色温较低,呈红色,而且太阳的高度较低,这有利于将太阳直接结合进画面,有利于我们把太阳和地面景物结合在一起,由于太阳是一种抒情性元素,所以画面会具有强烈的抒情< alt="文本框: 图7-4-4《奔向辉煌》,刘怡摄 ">色彩和诗的意境。拍摄时,我们要注意在太阳亮出光晕之前拍摄。否则,太阳色温升高,失去其暖色调;太阳亮度升高,会造成太阳和地面景物亮暗差距过大,感光材料难以兼容,不利于我们进行曝光控制;太阳高度升高,不利于我们将其与地面景物组织在同一画面当中。

   
  图7-4-4《奔向辉煌》,刘怡拍摄  
 
   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毕业生刘怡拍摄的《奔向辉煌》是一张两底合成的画面,先在下午拍摄了夕阳,晚上又在中央电视塔上拍摄了北京市的夜景,合成时注意了线条的走向,将太阳安排在线条延伸的方向,是将太阳结合在画面当中的成功之作。(图7-4-4《奔向辉煌》,刘怡拍摄)
  早晨和黄昏是拍摄剪影和半剪影的理想时间段,天空较亮,地面景物较暗,可以将地面景物剪影衬托在天空上,画面有强烈的写意效果。在拍摄剪影、半剪影画面时,要注意地面景物的选择和提炼,使之形象简洁、典型,线条清晰,避免缺乏章法。
  早晨和黄昏是拍摄顺光人像的理想时间段。太阳初升和太阳将落这段时间,光线非常柔和,人脸表面质感细腻,有柔和的层次过渡,有利于表现人物皮肤的颜色和质感,在这个时间拍摄顺光人像,由于太阳亮度还不是很高,人物面对阳光可以从容的睁开双眼,不会觉得阳光刺眼,随着太阳的亮度升高,再拍摄顺光人像很容易造成人物的眯眼现象。如果在早晨和黄昏采用侧光拍摄人像,由于光线近似于平行照射,造成脸部的投影不理想,阴影会出现在人物脸上暗部的颧骨部位;在早晨和黄昏采用逆光拍摄人像需加用人工辅助光照明,缩小画面明亮的轮廓边缘同暗部的亮暗差距。
  早晨和黄昏是利用物体的投影来进行创作的理想的时间段。早晨和黄昏的光线入射角度低,物体的投影很长,它可以间接地反映物体的形状;物体的投影还可以表现空间透视,造成近暗远淡、近深远浅的画面效果;我们还可以通过投影的多少、大小、长短变化来表现一种强烈的时间概念。此外,投影还具有含蓄、优美、富有寓意的特点,可以引人想象,给人留下较大的思考、想象的空间。物体的投影往往还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某物体的投影总和该物体具有某种千丝万缕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图7-4-5《童年的身影》
韦大军拍摄
 
 

   
  图7-4-6《童年的身影》
韦大军拍摄
 
 
   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83摄影专业毕业生韦大军拍摄的《童年的身影》是一张耐人寻味的照片,初看画面会发现画面当中全是投影,从投影的方向来判断应该是采用了较正的顺光拍摄,可是,如果用这个方向的顺光拍摄,拍摄者自身的投影也应该进入画面。为什么拍摄者自身的投影没有进入画面呢?这正是作者匠心独具的地方,原来他是站在逆 光的方向拍摄两个小孩和树的投影,然后将画面倒过来展示,这样构图结果更加理想,还可以回避掉自身影子的干扰。
  (图7-4-5《童年的身影》,韦大军拍摄)
  (图7-4-6《<童年的身影>拍摄实例》)

  其实,不仅仅是早晨和黄昏的光影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其他时间段,如果光影搭配的好也可以获得很好的画面造型效果。
   郭艳民拍摄的《埃及冥想》(图7-4-7)摄于2008年1月埃及开罗狮身人面

   
  图7-4-7《埃及冥想》,郭艳民摄  
 
像遗址下面的通道,一位游客倚墙而立,沉浸于自己的思绪之中,作者发现他恰好处于直射光区域,其周围的光影结构搭配得很有意思,便赶紧抓拍了这张作品。拍摄这幅画面的时间大约是上午11点左右。
著名摄影家简庆福拍摄的《影的排列》也是运用光影的成功之作,在这幅画面中,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小小的羽毛球,在光的作用下还可以投射出如此漂亮的影子,光线给与了羽毛球全新的形状,也给与了羽毛球这种观众熟知的东西以全新的生命。(图7-4-8《影的排列》,简庆福拍摄)

   
  图7-4-8《影的排列》,简庆福拍摄  
 
   影子的表现有直接、间接两种。直接表现即“那种与投射物体直接连接在一起的阴影”,有影也有物。这种直接投影能交待时间概念和物体富于变化的影子形态,它“能把这些生命体形状以及它们的一举一动都逼真地再现出来,但它们自身却是透明和非物质的”。观众对物体的“弦外之音”的想象,一般局限在造成这种影子变化的物体或光线本身。间接投影一般较含蓄,应用范畴较广,写意效果较浓,有时影子在一些画面中是主要表现对象,能给观众的想象提供余地,如人的脸上树叶影子的晃动、地面上各种物体的“变形”的投影、室内墙壁上的门窗的投影等等。(彩图7-4-9《海滩》)
  早晨和黄昏的光 (图7-4-9)《海滩》线也有一定的差异。早晨光线纯正、清新,所含杂质少,空气中的介质主要

   
  图7-4-9 《海滩》  
 
是水汽,光线透射多、散射少;黄昏光线受暮霭和大气中灰尘影响,被介质大量地散射,比较 浑浊;由于色温和大气影响,早晨光线常为橙红色、亮黄色,远离太阳的部分光线稍偏蓝色,而黄昏光线常为橙黄色、昏黄,色调比较浑厚。从反差来讲,早晨的光线反差比较明显,有一定的亮度对比,傍晚光线则较柔和,反差缩小,对比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