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影响画面色彩的因素 |
|
接下来我们分析影响画面色彩的因素,在彩色摄影中,影响画面色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摄体本身的色彩,即“固有色”
被摄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是由于光的作用。物体受到了光的照射,吸收了投射光的一部分光谱,反射出一部分光谱,形成了物体的颜色。比如一个被摄体,在白光的照射下,吸收了白光中的绿光和蓝光,反射出红光,我们看到它的颜色就是红的。如果吸收白光中的蓝光,反射出红光和绿光,看上去便是黄的。假如一件物体对白光中的红、绿、蓝光都吸收,而不反射,我们看上去就是黑的。对红、绿、蓝光吸收的极少,基本上全反射,看上去则是白的。倘若对红、绿、蓝光等量吸收一些,又等量反射一些,看上去就是灰的。
固有色是在柔和的白光照明下由于被摄体表面吸收或反射光的特性所呈现的物体的色彩面貌,也是人们观念中一定物体表面应当呈现的本来色调。如柠檬呈黄色、树叶呈绿色。实际上,客观世界里绝对纯正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因为被摄体的照明条件总是处在非纯白光的环境中,总要受到环境色的影响。但是,在色彩的相对关系中,被摄体固有色的配合效果,可以较清晰地显示出来,并能区别于不同的被摄体固有色的特征。在不同的影片色彩形式中,有的比较强调被摄体固有它的配合效果,不强调光源色对被摄体的影响,被称为平涂色彩处理。
被摄体自身的“固有色”由于投射光的性质不同、强弱不同、物体的表面结构不同、观看距离的远近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因而各个物体看上去色彩也不一样。
在直射光照明下,被摄体会形成受光面和阴影面,受光面的固有色会被强烈的直射阳光冲淡,暗面的阴影也会由于阳光太硬而显得过深,缺乏丰富的层次,不如在散射光照射下被摄体的颜色显得饱和。
同样道理,假如照明光线太强,被摄体亮面的固有色也会被光线冲淡;如果照明光线太弱,被摄体的颜色也会显得暗淡而变深,影响被摄体色彩的再现。所以,为了使被摄体的固有色表现得好,投射光的强度要适当,不可以太强或太弱。
被摄体固有色的再现,与它的表面结构有关。球面和光滑的表面易于反光,这些反光常常形成闪耀的高光,这些高光使被摄体的固有色被冲淡。因此,球面和光滑表面的固有色不及粗糙表面和平面的色彩显得饱和。
被摄体固有色的再现还与它的距离有关,特别是室外的景物,尤其如此。物体距观看者的距离越远,比如室外的远景,色彩就越不饱和,而且带有一些蓝青调子,它的固有色也被削弱。
从以上几点来看,如果在摄影中想把被摄体的固有色表现的饱和、鲜艳,用光不要太硬,不要太强。要表现好光滑表面和球面物体的色彩,应尽量采用柔和的、间接的照明,避免它的表面反光。
在影视摄影当中,固有色对画面色彩状况的影响主要通过拍摄场景环境景物的色彩、服装道具的色彩来体现。 谈到被摄对象和被摄景物的“固有色”处理,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可谓是中国电影近年来做的最极致的一部作品,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完全利用纯粹的色彩把影片分成几个段落,用色彩作为区分叙事时空的标志,其中“秦军攻赵”中赵国书馆的“红色”、内蒙胡杨林“飞雪”和“如月”打斗一场的“黄色”、九寨沟“残剑”和“无名”竞技一场的“蓝色”、秦王宫“秦王”和“残剑”厮杀一场的“绿色”给人的印象最为强烈。在《英雄》当中,色彩已经不完全服务于影片的主题,在更大程度上,它以形式美的特征而存在、而凸现。对于这种处理,人们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这是《英雄》这部电影鲜明的影像艺术风格;第二,《英雄》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够将影片的主题和影像有机结合到浑然天成,作者利用影像上的炫目在努力弥补剧情、主题上的不足。
 |
|
 |
|
|
|
|
图6-2-1 电影《英雄》截图,摄影指导:杜可风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