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色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原色
  十九世纪初,科学家就提出了视觉三原色理论,认为人眼视网膜上可以分辨各种色彩的视锥细胞中,含有与光谱中三种主要色彩相适应的三种视质素,即感红色素、感绿色素与感蓝色素,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色光,所以,红、绿、蓝是三原色。这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又可得到各种颜色的光线。如果投入人眼的光线为红、绿、蓝三种色光,将看到白色;假设三种色光量都是中等,看到的是灰色;三种色光的量等于零,看到的则是黑色。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摄影上所说的三原色和绘画上的三原色是不同的。摄影是从色光上来讲的,而绘画则是从染料上来讲。三原色光是红、绿、蓝;染料上的三原色是红、黄、蓝。三原色光等量混合产生白光;红、黄、蓝三种染料等量混和则得黑色。
  (二)补色
  两种混合后呈白光的色光,或颜料色混合呈消色的成对色均互为补色。任何两种原色光混合,得二次色,二次色是与原色互补的。色光中的红与青,黄与蓝,绿与品红;颜料色中的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等均互为补色。色彩的互补现象,不仅是色彩形成、色彩混合的规律之一;同时也表现为一种色觉现象。当人眼看到某一色彩后,同时会产生导向其补色的趋向性。在色彩的使用中,补色并列,能彼此增强对方的表现力量,形成鲜明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
  补色原理对于电视摄像机的白平衡调整很重要,我们可以针对某一种色彩的物体调整白平衡,这样,画面最终会偏色,会呈现为这种色彩的补色色调,这对于在影视拍摄中形成画面的色彩基调具有实践意义。
  (三)消色
  所谓的消色就是指黑、白、灰,黑、白、灰的物体对光源的光谱成分不是有选择地吸收与反射,而是等量吸收和等量反射各种光谱成分,这些物体看上去便不是彩色的。对各种光谱成分全部吸收的表面,看上去是黑色的;反射绝大部分而吸收极小部分的表面,看上去是白色的;等量吸收一部分,等量反射一部分的表面,则是灰色的。黑、白、灰都不含彩色成分,被称作“消色”,也叫“无彩色”;而红、橙、黄、绿等那些有颜色的色彩,通常称为“有彩色”。
  消色在彩色摄影的色彩配置和视觉效果上有很积极的作用,它和任何色彩配置在一起,都显得和谐协调,能收到令人满意的色彩效果。此外,由于消色是无彩色,它与任何彩色配置在一起,均可通过对比而使该彩色的色彩特征表露的更加鲜明。
  金色和银色的作用类似消色,它们与任何色彩相配,都能收到和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