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空气透视
  与线性透视一样,空气透视也是表现深度的传统概念,它主要是与大气及空气介质有关的透视现象。最早注意到空气透视效果的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空气透视是利用物体在大气中的变化,创造出一种富有空间深度感的幻象。
  空气透视的规律包括:
   1.物体的影调随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而变化,近的物体影调暗而深,远的物体的影调淡而浅,越远越浅,直至完全消失;
   2.物体的色彩随着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近处的色饱和度较高,明度高,远处的物体色彩饱和度差,而且趋于冷色;
   3.物体的明暗反差也有变化,近处的物体的明暗反差较强,较明显,距离远的物

   
  图4-1-4《萨特》
卡蒂埃·布列松拍摄
 
 
体的明暗反差较弱,越远越弱。
   4.物体的清晰度随远近距离不同而不同,近处的物体清晰度较高,远处的物体清晰度较差,显得模糊,“远山无石、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影响空气透视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空气中的介质,如雨、雪、雾、尘土、水汽、烟等,有这些介质,往往画面的空气透视感强,缺乏这些空气中的介质,画面的空间透视感往往较弱,但是空气中的介质也不能太多,否则空间感也会受到削弱。在实际拍摄当中,由于利用自然的天气条件变化以求得增强空气透视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人们往往采用施放人工烟雾的方法来加强空气透视。著名摄影家卡蒂埃·布列松拍摄的《萨特》就是在雾天拍摄的,雾使远近景物呈现出明显的明暗、深浅、虚实变化,更加强了对哲学家深奥哲学思想的表现。(图4-1-4《萨特》,卡蒂埃·布列松拍摄)
  光线方向也会影响到空气透视状况,逆光和侧逆光是获得空气透视的基本条件。景物呈现在这种光线下,画面有了过渡层次的变化,由于逆光照射,每个物体外部有了鲜明的轮廓,近处物体清晰,远处物体由于介质作用,逐渐淡化。拍摄时,还要注意时间的选择,一天中的早晚时间,光线入射角低,能够获得最佳透视效果。此外逆光、侧逆光还可以照亮空气中的介质,使其得以强化。
  前景是强调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的重要因素,选择较暗的前景景物,使其构成与后景当中事物的明暗、大小对比,丰富影调层次,有利于展示三度空间。一般情况下,较忌讳前景景物过亮,因为它容易夺人眼目,会成为妨碍人的视线通过的障碍物。

   
  图4-1-5《雾中去》
何藩拍摄
 
 
  多层景物能够使空间透视明显化,并富有节奏美感和韵味。如果景物和物体不是多层次出现,只是一些比较单一的景物和物体,即使光线、角度再好,对于表现透视也是无能为力的。
  控制景深,选择焦点,造成物体的虚实对比,也是表现空气透视的重要方法。在一些特定场景和条件下,景深造成的物体不同虚实状态和不同的轮廓清晰程度,可以形成近清晰、远模糊的透视印象,可以达到视觉感受空间的目的。
  有效地利用滤镜,可以增强或减弱空气透视效果。黑白摄影当中,可加用蓝色滤色镜以加强空气的透视效果,或者加用偏振镜以及深黄色、桔黄色、红色的滤色镜以减弱空气透视效果。在彩色摄影当中,空气透视会使远处的景物色彩偏蓝、偏淡,这是空气分子使短波长光折射的缘故,可加用偏振镜进行调整,减弱空气透视效果,保证物体的色彩饱和。其他的效果镜,如雾镜、柔光镜也可以加强空气透视效果。
  选择或调整光线,造成近暗远亮,促使人的视线向远处伸展,也有助于交代空间深度。何藩拍摄的《雾中去》近暗远亮,可以使人的视线越过浩浩烟波,最终落在远处的小船上,空间深度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图4-1-5《雾中去》,何藩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