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线性透视
线性透视即人们平时所说的“透视”,它的界定是“用几何方法在平面上把立体物象显示出来”。线性透视又叫做线条透视,是利用线条表现画面空间深度感的手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线性透视现象和透视规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一)景物距离拍摄点远近不同则其影像大小不同,距离拍摄点近的物体影像大,越近则越大;距离拍摄点远的物体影像小,越远则越小;
(二)物体有规律排列形成的线条或互相平行的线条,有向中间汇聚的趋势,越远越靠拢,越远越集中,最后形成一点消失在天际中。
如果把线性透视规律强调在画面上,深远的空间感就出现了。空间感的强弱同它们的对比有相当大的关系:景物大小对比强烈、悬殊,线条收缩越急,则空间感越强;景物大小对比不明显,线条收缩缓和,则空间感弱。
拍摄方向影响到画面的线性透视,影响着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深度。正面和侧面角度拍摄,画面线条多见平行,缺乏线条透视方向和力量。如果采用斜侧面方向拍摄,画面就会发生明显变化,这个角度能化平行线条为斜线条,有利于展示线条透视的纵深。斜侧方向拍摄,把线条透视聚集收拢点保留在画面中某一点上,还是处理在画面外边,透视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把聚集收拢点处理在画面中央,它的透视效果就不如把聚集收拢点处理在偏离画面中央的某一点上,后者的空间深度以前者更强,如果聚集收拢点处理在画面对角线外边,透视效果更为明显。
卡帕·科内尔拍摄的《博尔绍芭蕾学校》是一幅清新、曼妙、优雅、轻盈的照片,它抓住了芭蕾的灵魂。在画面当中,由于斜侧面角度的运用,可以使空间得以展现,站成一排练习的舞者由近及远形成了由大渐小的线条,引导观众的视线一直看向画面深处。这幅作品中有意思的是,它把现实中每一位芭蕾舞者的辛苦磨练与镜中的影像毫不费力的并置在一起。对摄影家科内尔来说,这张照片简直是个讽刺,因为他的毕生事业是社会改革,不料最有名的影作却是这幅象牙之塔的作品。(图4-1-1《博尔绍芭蕾学校》,卡帕·科内尔拍摄)
拍摄高度也影响着画面线性透视的状况,拍摄高度是展示线性透视的起码条件。平角度拍摄,一般来讲,透视感弱,有规律排列形成的线条和自然景物中固有的线条被压缩,不能较大限度的平展在画面上。仰拍、俯拍有利于表现线条透视效果,采用仰角度拍摄,线条自下而上收缩汇聚,采用俯拍则能最大限度地把画面中的线条展开,采用仰拍角度、俯拍角度结合斜侧拍摄方向,则能充分利用画面容量,这样方向和高度的有效、合理运用,增强了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
刘立宾拍摄的《书山有路笔为径》是一幅铅笔的广告作品,他在一个实际上并不大的空间中,有效地利用线性透视规律,并且结合俯拍角度拍摄由长到短的铅笔,在画面中形成了很好的空间深度感觉。(图4-1-2《书山有路笔为径》,刘立宾拍摄)
拍摄距离影响着画面的线性透视,拍摄点和景物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化,是造成线条收缩或急或缓的基本原因。拍摄点距景物越近,线条收缩越强烈,线条透视明显,拍摄点距离景物越远,线条收缩较弱,线条透视就越不明显。所以,在拍摄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靠近景物拍摄,以求得较强的空间透视效果。在实际拍摄当中,有时要注意回避由于拍摄距离过近引起的透视夸张和景物变形,如拍摄人像,如果在超近距离拍摄,就会造成人物面部突起变形。
镜头焦距对画面线性透视有明显影响。标准镜头拍摄的画面,其空间透视效果与人眼观察的正常视觉效果最为接近。而各种广角、超广角、长焦、超长焦以及其他特殊附加镜的竞相发明,为人类的改变线性透视提供了种种可
能。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可以压缩纵向空间,远近景物有被拉近、被放大的感觉,远近物体影像缺乏大小对比,画面中远近物体叠加、拥挤在一起,不适合表现线性透视。短焦距镜头使远近事物大小对比十分明显,透视效果好,夸张了远近景物之间的大小对比和距离感,有强烈的纵深感,可以有效地把近处景物和远处景物纳入同一个画面。所以在拍摄同一事物同一景别的画面时,短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比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透视感强。在实际拍摄当中,要想加强线性透视感,一般要采用短焦距镜头、近距离拍摄,要想弱化空间透视感,则往往采用长焦距镜头、远距离拍摄。吴久灵拍摄的《乌江纤夫》采用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极大地夸张了空间透视感,纤夫所拉的船显得又远又小,人物面部和身体产生了很大的变形,很好地表现了纤夫拉纤的艰辛。(图4-1-3《乌江纤夫》,吴久灵拍摄)
由于广角镜头具有景深较大的特点,画面当中清晰范围较大,所以在实际拍摄当中,常常利用广角镜头、结合场面调度拍摄景深构图画面,即画面深处的景物和画面近处的景物都是清晰的,远近景物具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完成叙事表现。电影《公民凯恩》就是采用景深构图的经典电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