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影视摄影角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影视摄影当中,我们往往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决定人物的动作和形体关系(站着还是坐着),而人物的形体关系、人物的动作、人物的位置决定着摄影机的角度。
  常规方法,如果一个双人对话场景,其中一人站立一人坐着,那么对站着的人必然是仰拍,对坐着的人必然是俯拍。如果两个谈话的人形体一致,比如,都是坐着或者都是站着,那么,对两个人的拍摄角度就要一致,平拍都平拍,仰拍都仰拍,俯拍都俯拍,这样才能体现谈话的平等关系。如果对两个谈话者之一进行仰拍,对另一个进行平拍或者俯拍,那么
  被仰拍者就成为谈话的重点。如果对两个谈话者之一进行仰拍,对另一个进行平拍或者俯拍,那么被仰拍者就成为谈话的重点;如果对两个谈话者之一进行平拍,对另一个进行俯拍,那么被平拍者就成为谈话的重点。
  (二)在每一场景的拍摄当中,要根据空间关系、光线要求、戏剧叙事内容确定拍摄主角度。主角度是指拍摄场景中视觉效果最佳、空间关系最明确、光线效果最鲜明、任务场面调度最清楚的全景拍摄角度,又称总方向、总角度。主角度的确定可以使场景空间关系得以准确表现、各镜头之间视觉效果得以相互统一。
  在实际拍摄时,首先要拍摄主角度机位的画面,再以此为总方向拍摄其他分切镜头画面。
  (三)创作风格影响角度的确定。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导演摄影师的主观设计、拍摄过程中的技巧处理决定作品的最终风格,或者平实沉稳,以平角度拍摄为主,或者华丽多变,追求角度的丰富变化,变换多种角度。如果想通过角度的选择体现作品的整体风格,往往需要在摄影当中以某一种角度为主,形成一定的角度趋势,对某一种角度的画面进行有机排列和突出地使用。如电影《新龙门客栈》采用了大量的仰角度拍摄,夸张了人物动作、景物透视关系,形成了鲜明的作品风格。
  六、影视视点
  在绘画和固定图片摄影当中,画面所体现的基本上永远是画家和摄影家的视点,所反映的主要是画家和摄影家的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在影视作品当中,画面所体现的视点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是创作者的视点,还可以是主要人物的视点,有时还是某一特定对象的视点,不仅可以反映创作者的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还可以反映影视作品中人物的特定视觉感受和心理反应。视点不同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看视和理解效果,其心理感受完全不同,它往往体现着“谁在看”,在“怎样看”。
  一般来说,我们常常将影视作品中的视点分为三大类:客观视点、主观视点、主客观结合视点,由客观视点拍摄的镜头被称作客观镜头,由主观视点拍摄的镜头被称作主观镜头,由主客观结合视点拍摄的镜头被称作主客观结合镜头。
  客观视点相当于文学创作中的第三人称,是对被摄对象进行客观纪实性摄录,这种视点是以看不见的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发生的事件、人物,它不体现任何个人的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摄影机面前的人和事物都按照自己的逻辑而发展、变化,不与摄影机发生交流。采用这种视点拍摄,一般要尽量符合人的正常的视觉心理感受,常常采用与人等高的机位、标准光学镜头、平角度拍摄,较少采用大俯与大仰拍摄,较少采用变形较大的广角、长焦距镜头拍摄,被摄主体也都安排在画面几何中心、画面趣味中心的位置。在电视纪实类节目的拍摄当中,强调按照客观视点的要求进行拍摄,形成客观记录、真实再现的效果。在影视艺术作品当中,客观视点拍摄的镜头画面也是占绝大多数的,只有这样才能与观众的客观旁观心理相结合,让观众了解事件、人物的基本情况。客观视点仿佛是文学创作中的“第三人称”,从客观视点拍摄,摄影机仿佛是一个看不见的旁观者、纪录者,画面中的人或物似乎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发展,不与摄影机产生交流。从客观视点拍摄的画面被称作“客观镜头”,“客观镜头”追求一种自然真实的效果,画面效果往往与人眼正常的视觉效果相接近,不对被摄事物作变形的处理,不作过多的评价。
   主观视点往往是体现影视作品中人物的特定视觉效果、视觉感受,它可以是作品主要人物的视点,也可以是作品中特定人物的视点,表现的是作品中人物的所看所感,更多地反映人物的心理感受,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主观镜头中的画面形象,与其说是作品中人物看到的,还不如说是作品中人物感受到的。由于观众总是处于一种看不见的“窥探”状态,主观镜头可以使观众的视点与作品中人物的视点相统一,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心理体验。对于主观镜头的拍摄,要根据它所代表的人物的视觉心理感受为准,或正常或反常、或欢喜或悲伤、或恐惧动
播放片断

 
 
  图3-5-1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截图 摄影:顾长卫
 
 
荡或安静平稳。如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图3-5-1)中,“马晓军”和“刘忆苦”闹翻后,受到了同伴们的孤立,导演和摄影师利用“马晓军”在游泳池跳水、游泳这一段来表现他当时的心情,其中专门用水下摄影机从“马晓军”的视点拍摄了一组镜头,这都属于主观镜头。
  一般来说,在主观镜头出现之前,前面会有客观镜头交代主观镜头所代表的被摄人物,或者通过声音解说进行交代。主观视点是指影视节目中拍摄、表现的人物的视点,它仿佛是文学创作中的“第一人称”,往往体现着“剧中人物”的视点,反映着“剧中人物”的看视效果,体现着“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从主观视点拍摄的镜头被称作“主观镜头”,“主观镜头”的拍摄往往需要有明确的心理依据或者表意目标。“主观镜头”容易给观众带来很强的参与感和伴随感,观众仿佛是从“剧中人物”的视点来看、来听、来感受,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心理。

   
  图3-5-2《英雄》摄影指导:杜可风  
 
  在影视拍摄当中,一个镜头还可以体现剧中人物主观视点和旁观者客观视点相结合的视觉感受,有时在同一个镜头之中还会有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之间的转换,比如刚开始是主观视点,后面转成客观视点;也可以刚开始是客观视点,后面转成主观视点。在电影《英雄》(图3-5-2)的结尾处,秦王最终还是忍痛下达了射杀“无名”的命令,“无名”平静的面对着满天密密麻麻向自己射来的利箭。这个画面就属于主客观结合的视点,既能让观众强烈地体验到“无名”的视觉感受,又能够客观看到当时的情景。播放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