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决定画面景别的主要条件
  画面景别的处理是创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体现,取决于创作者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表现,同时,画面景别也要受到客观拍摄场景、拍摄手段的限制。在影视摄影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场景空间
  拍摄场景空间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对画面景别的设计与处理。一般来说,场景空间越大,画面景别也就有可能越大,而如果场景空间较小,画面就不可能出现远景等大景别画面。画面景别变化需要有足够大的拍摄空间,狭小的拍摄空间对于角度选择、位置安排、距离调整、光线处理都会带来很大制约,在电视纪实摄影当中,这一影响更加明显。在电视摄影当中,不仅要把空间表现的完整、丰富,还要真实地表现空间大小、透视等特征。
  (二)摄影机至被摄体的物理距离
  在镜头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摄影机距离被摄体越近,画面景别越小,被摄体成像越大,对被摄体的表现越细致,对空间环境表现越差;摄影机距离被摄体越远,画面景别越大,被摄体成像越小,对被摄体的表现越简约,对空间环境表现越明确,对空间关系交代越清楚。
  由于摄影镜头最近调焦距离是有限度的,所以摄影机与被摄体之间物理距离对画面景别的影响也是有限度的。一般情况下,画面景别最小不会小于摄影机处于镜头最近调焦距离时的景别。在目前的摄影镜头上往往有微距摄影装置,这一装置可以使摄影机的拍摄位置更加接近被摄体,画面景别也有可能进一步缩小,画面的视觉效果也更加独特。
  在实际拍摄当中,摄影机至被摄体之间物理距离的改变主要通过被摄体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被摄体与摄影机的综合运动来实现。被摄体运动是场面调度的重要方面,是从画面内部对画面景别的自然改变,这种画面景别的改变往往伴随着物体运动逐渐完成,观众往往不太注意,可以形成视觉感知、心理感受上的流畅感。摄影机运动是从外部对画面景别的强制性改变,观众往往比较敏感,摄影机运动会给观众很强的参与感、伴随感,用得好则可以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刺激和极大的心理满足,用不好则会让观众觉得画蛇添足、不知所以。
  变焦点的使用在不改变摄影镜头焦距、被摄体静止不动、摄影机静止不动的前提下也可产生画面景别的变化,这种画面景别的变化在一个镜头内完成,自然流畅地完成了画面主体的转换和观众注意力的转移。由于所谓焦点就是被摄主体至摄影机成像面的物理距离,所以焦点的转换归根结底属于摄影机至被摄体之间物理距离的改变。
  (三)镜头的焦距
  摄影镜头的焦距会直接影响到画面景别的大小,在摄影机至被摄体之间的物理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焦距越长,则画面景别越小,被摄体成像越大,对被摄体的表现越细致;焦距越短,则画面景别越大,被摄体成像越小,对被摄体的表现越粗略。
  摄影镜头的焦距还直接影响到对画面空间的表达,焦距越长,景别越小,画面包含的空间范围越小,空间景物越少,空间关系得不到清楚的交代;焦距越短,景别越大,画面包含的空间范围越大,空间景物越多,空间关系交代的越完整清晰。
  摄影镜头焦距还影响到对画面深度感的表现,焦距越长,景别越小,画面的视角范围越窄,画面的景深范围越小,环境景物被虚化程度越高,空间透视和景物远近距离感觉越弱;焦距越短,景别越大,画面的视角范围越宽,画面的景深范围越大,环境景物前后清晰范围越大,空间透视和景物远近距离感觉越强。
  变焦距镜头的使用使摄影师可以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轻松地变换画面景别,这为摄影师调整画面构图、记录完整的过程提供了方便。变焦距镜头推拉拍摄,不仅改变了画面景别,而且也改变了画面的空间关系,改变了画面的前后景状况,变焦距镜头推拉拍摄的画面不是“接近”或者“远离”被摄体,而是强行“放大”或者“缩小”被摄体,拍摄时必须注意这种心理感受的基础。还要注意的是,变焦距镜头的推拉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过程有时可以形成一种“积累”效果,有时也会造成画面的“拖沓”、“冗长”,要减少无谓的变焦距推拉,要防止滥用变焦距镜头。
  在影视摄影当中,由于要考虑到上下镜头对于同一空间的表现要统一,上下镜头的组接要顺畅,所以在拍摄同一空间地位对等的事物时,要注意保持镜头焦距的统一。比如在电视节目中拍摄访谈,在拍摄反打镜头时,拍摄记者所使用的镜头焦距、画面景别要和拍摄被采访者时所使用的镜头焦距、画面景别一致。
  (四)创作者的主观意图
  画面景别是创作者表现主观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段,画面景别要受到影视作品整体风格追求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影视作品写意性较强,则画面景别会更多的采用远景、近景、特写景别;如果影视作品纪实性、叙事性较强,则画面会更多的采用全景、中景景别。创作者根据主观创作需要,对被摄物体进行特殊的表现处理,还会打破常规的画面取景规则,画面景别变化将更加丰富、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