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仰角度拍摄
  仰角度拍摄即摄影机镜头处于视平线以下,由下向上拍摄被摄体。
  仰角度拍摄有利于表现处在较高位置的对象,利于表现高大垂

   
  图3-3-1《贝弗利山庄的棕榈树》
郭艳民摄
 
 
直的景物全貌,特别是景物周围拍摄空间比较狭小时,更可以利用仰拍角度,充分利用画面的深度来包容景物的体积。
  当利用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被摄对象时,由于广角镜头夸张透视的作用,可以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大程度,使原本比较矮小的景物显得变得高大了。
  《贝弗利山庄的棕榈树》(图3-3-1)是作者在洛杉矶贝弗利山庄的路边拍摄的,广交镜头加上倾斜画幅拍摄,不仅夸张了三棵棕榈树的高度,也使得它们在画面中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天空中的月亮在后期制作时被稍稍放大,以符合人们对月亮大小的正常视觉感受。

   
  图3-3-2《飞燕》  
 
  仰角度拍摄跳跃动作,有夸张跳跃动作高度的作用,它强化了画面的空间透视,往往衬以天空、屋顶等事物作背景,可以使跳跃动作显得轻盈而且高度很高,当运用广角镜头拍摄时,这种效果更为明显。
  《飞燕》这张照片拍摄体操平衡木运动员在做跳跃动作,采用仰角度拍摄,使跳跃动作显得非常轻盈而且具有高度,同时仰角度还避免了以观众为画面背景,起到了简化背景的作用。(图3-3-2《飞燕》)
  仰角度拍摄往往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抬头仰视,除了观察一个高大的事物外,都是由于有强有力的吸引,都是伴随着某种心理因素。由于仰角度拍摄改变了人们通常观察事物的视觉透视效果,特别是广角镜头可以突出各种透视的变化,使物体变得高大,使动作的力度夸张,这使得仰角度拍摄有利于表达作者的独特的感受,使画面中的物体造成某种优越感,表示某种赞颂、胜利、高大、敬仰、庄重、威严等,具有特殊功能,可以给人们象征性的联想、暗喻和潜在意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仰角度拍摄可以表达正面、褒义、赞颂的主观感情色彩,但是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仰角度拍摄代表的感情色彩并不一定全都是正面的、褒义的感情色彩,在某些场合仰角度拍摄也可以表示反面的、贬义的感情色彩,它可以表示盛气凌人、气势汹汹、飞扬跋扈、威压感、压抑感等感情色彩。

   
  图3-3-3,电影《菊豆》截图
摄影:顾长卫
 
 
在张艺谋的电影《菊豆》中,有一段出殡的戏,菊豆名份上的丈夫金山死去,菊豆和天青要在出殡时挡棺四十九回,摄影师仰拍棺材一次次从他们身上过去,而他们的亲生儿子(名义上是菊豆和金山的儿子)就捧着老头子的灵牌高高地坐在棺材顶上(图3-3-3,电影《菊豆》截图,摄影:顾长卫),画面很好地表现了菊豆和天青的心理感受,面对封建礼教、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们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仰角度拍摄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所以在日常拍摄当中,切忌滥用。
  仰角度拍摄还有利于简化背景,它往往能够找到干净的天空、墙壁、树木等作背景,将主体背后处于同一高度的景物避开。在实际拍摄当中运用仰角度拍摄往往会结合近距离、广角镜

   
  图3-3-4《协力》
刘学文拍摄
 
 
头拍摄,这不仅使得画面背景简化,也使得被摄对象的高大程度、动作力度都得到夸张,甚至有时还会带来一定的变形效果。
   刘学文拍摄的《协力》表现一个非常普通的劳动场景──木匠锯木头,通过仰拍角度,使画面背景简洁,人物动作非常有力度,画面中的各种线条得以凸显,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图3-3-4《协力》,刘学文拍摄)
  利用广角镜头、近距离仰角度拍摄可以使前景物体变的高大,有夸张作用,而背景中的事物在高度上则会有所压缩,在画面中的位置偏下,仰角度拍摄突出了前景景物的地位,这种方法往往被人们称为“配景缩小法”。
 

   
  图3-3-5《重任》
张左摄
 
 
  仰角度拍摄使景物本身的线条产生向上汇聚,尤其是使用广角镜头时,这种会聚趋势会使景物产生一种向上的冲击力,变形效果极为鲜明,具有夸张效果。对于这种变形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否则会影响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
  仰角度拍摄还可以形成上下景物的对比、联系,贴近画面下方的一个物体仰角度拍摄,可将其上方的某物体包容进画面,可以深化主题,丰富画面内涵。
张左拍摄的《重任》照片中,画面下方是中国最著名的纪实摄影组照《希望工程》的题图照片,画面上方是庄严的国徽,画面背景是人民大会堂,这三者形象组合在一起,产生了画面的主题──救助失学儿童、发展教育、国家繁荣任重道远。仰角度拍摄同时还使画面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图3-3-5《重任》,张左拍摄)
  仰角度拍摄往往使地平线处于画面的下方,可以增加画面的横向空间展现,画面显得宽广、高远。如果地平线处理在画外,画面往往为大仰角拍摄,画面形式感加强,空间展现减弱,主观因素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