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斜侧面角度
  斜侧面角度往往是指介于正面角度与侧面角度之间的角度,背斜侧面角度运用较少,斜侧面角度既能表现对象正面的形象特征,又能表现物体侧面的特征,而且物体形象可有丰富多样的变化,往往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斜侧面角度可以弥补正面、侧面结构形式的不足,消除画面的呆板,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多变。
  从斜侧面角度拍摄人像作品,既能够表现人物的主要面部特征,又能够表现人物面部的立体起伏和轮廓特点,在传统人像绘画、人像摄影当中,斜侧面角度都是一个常用的角度,人们往往将“3/4人面像”作为最经典的人像。
  从斜侧面角度拍摄人像,人物斜侧程度的大小,可以矫正人物面部的缺陷。如果人物较胖,那么往往会使人物斜侧的程度大一些,照明光源侧一些,造成人物表面阴影部分多一些,这样人物会显得瘦一些;如果人物较瘦,拍摄时往往会使其斜侧的程度小一些,面向较正,照明光源正一些,造成人物表面明亮部分多一些,这样人物会显得比较丰满。斜侧面角度拍摄人像还会给画面带来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
  曲敬基拍摄的《演员──李默然》(图3-2-8)利用斜侧面角度拍摄,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面部立体感,窄光照明使得人物朝向镜头的一面有相当大的面积处于阴影之中,有效地调整了人物脸部

   
  图3-2-8《演员──李默然》
曲敬基摄
 
 
的宽窄,美化了人物形象。
  斜侧面角度有利于使相互联系的事物分出主次关系,有利于突出物体的某一局部,它可形成画面中物体的大小对比,使画面当中各部分失去同等意义。一般来说,离镜头较近的部分会得以突出强化,远离镜头的部分会显得弱化。在实践拍摄当中,我们常常会利用斜侧面角度的这个特点,并且结合光线照明处理,将影响主题表现的部分、被摄物体有缺陷的部分处理在远离镜头的一侧,这种方法被称作“藏拙”。
  斜侧面角度还有利于表现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的立体感,斜侧面角度至少可以看到物体的两个面及其接点和连线,可以化平行线条为斜线条,可以形成物体影像的近大远小、线条汇聚等有利于表现空间透视、空间深度的特征,这一点结合上俯仰角度拍摄会更加明显。

   
  图3-2-9《晚情》
张伟军拍摄
 
 
  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张伟军拍摄的《晚晴》中,墙和路的边线由近及远急剧收缩,形成了明确的透视线条,很好地表现了空间远近感。在这张照片中,侧光照明投射造成的树的投影投射在地面上、墙壁上,光影的排列和变化非常具有节奏感,成为画面的最精彩之处。(图3-2-9《晚情》,张伟军拍摄)
  斜侧面角度可以充分利用画面对角线的容量,有利于形成对角线构图,可以使一些延伸线条在画面中保留的最长,似乎空间被扩充了。对角线构图又会使画面显得均衡和谐。
  在电视摄影当中,斜侧面角度还常常被用来有重点地交代相互联系的事物,可以用来表现画面纵深空间相互联系的事物。在电视访谈当中,斜侧面角度常常被用来作为主角度,拍摄被采访者和采访记者都是采用斜侧面,但是要注意两者在画面中的位置、视线要相反相对,这样可以保证被采访者和采访记者的正常交流。在电视谈话节目中,也可以用斜侧面角度拍摄“过肩镜头”,使被采访者和采访记者互为前景、后景,既能交代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又可以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空间深度感。过肩镜头的拍摄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前景中的人物一般不需要保留的十分完整,为了保证主体人物的突出程度,前景中的人物一般只保留1/3左右。
  2. 拍摄过肩镜头所用的镜头焦距一般不可过短,应采用标准镜头或长焦镜头拍摄,主要是为了防止产生前景人物和主体人物较大的变形和大小差异,造成视觉上的不适。
  3. 过肩镜头的拍摄一般应注意从个子较矮或位置较低的人背后拍摄,应回避从个子较高或位置较高的人物背后拍摄,因为如果从个子或位置较高的人物背后拍摄,就会造成前景显得过分高大而主体人物成像过于渺小,不利于主体突出,有碍于人们对主体的关注。有一次我们为北京有线电视台拍摄节目,主题是有关使用无磷洗衣粉的问题,到一家超市进行随机采访,采访记者的身高大约为1.83米,而大多数被采访者是家庭妇女,身高一般在1.6米~1.7米之

   
  图3-2-10《上访者》
李晓斌摄
 
 
间,这时如果从采访记者背后拍摄过肩镜头,记者会显得很高大,而画面的主体──被采访对象则会在画面中显得很矮小,画面构成不好。
  斜侧面角度还有利于表现动势、动感。如果说单纯的正面、侧面静态有余而动感不足的话,那么斜侧面往往显得动感较强。从斜侧面拍摄,景物总是处在侧面和正面之间的不稳定状态,总有一种向正面或向侧面运动的内在张力,给人以较强的动感。
  李晓斌在“文革”刚刚结束时拍摄的《上访者》,是在北京天安门至前门的街上抓拍到的一幅作品,表现了一位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上访者肖像。由于历史原因,这幅照片迟至1986年才被公开,这幅画面是一个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的悲怆性作品,被称作“开中国纪实摄影之先河”的代表作品。(图3-2-10《上访者》,李晓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