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主体面积
主体在画面当中的面积是影响主体突出程度的第三个因素,根据主体在画面当中面积的大小,一般可以分出两类处理主体的方法,一种叫做直接处理主体,即主体在画面当中占的面积比较大,因而比较突出,这是一种较偏重于写实的方法。它可以通过近距离拍摄或用长焦距镜头将被摄体拉近放大的方法来达到。另一种叫做间接处理主体,即主体在画面当中的面积并不大,但是通过一定的摄影手段仍然可以使它很突出,间接突出主体使画面显得含蓄、意境深远,给人留下的联想、思考的空间较大,是一种偏重于写意的方法。
直接处理主体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实际拍摄当中,我们采用近距离拍摄或者采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就可以在画面中获得较大的主体面积。间接突出主体相对来说比较讲究摄影技巧,由于被摄主体成像面积较小,要想使其突出,必须要运用一些摄影手段和方法,这里我们重点介绍间接处理主体的具体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明暗的对比来突出主体,用大面积的暗衬小面积的亮,或用大面积的亮衬小面积的暗,这种明暗可以是物体自身的影调差别,也可以是光线照射区域和光线照射强度的差别。在这两种对比情况下,总是面积比较小的区域会显得比较突出。
李毅拍摄的《静夜的窗口》(图2-1-10),窗口处是明亮的灯光,而周围是较暗的夜幕,虽然明亮的窗口面积较小,但由于明暗对比的作用,使其依然很突出。在这幅画面当中,主体的突出还依赖于色彩的对比──窗口是暖色调的,而夜晚是冷色调的。此外,主体被处理在画面中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上,也对主体的突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可以运用色彩的对比来突出主体,即用大面积的某种色调与小面积的其他色调相对比,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图与底”的关系原理,一般来说,人们会把小面积的色彩部分作为“图”,而把面积比较大的色彩部分作为“底”,小面积色彩部分会成为画面的主体,如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红色面积虽小但很突出,这就是运用色彩对比间接突出主体。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中“胡杨林”一段的开始画面,在一片黄色的背景之中,飞雪一身大红的衣服,显得格外醒目,萧萧落叶、飘飘红衣,两种颜色饱和度都很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图2-1-10电影《英雄》截图,摄影指导:杜可风)
再次,可以运用线条的作用突出主体,线条具有引导和限制人的视线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线条除了明确的直线、曲线等有形线条外(有形线条主要体现为事物的外部轮廓线),还包括人物的视线、运动物体的趋向线、事物之间的关系线等无形线条,它们都可以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面积不大但需要突出的主体上面。
图2-1-12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作品,在这幅画面中,两边的房子事实上形成了两条汇聚线,将观众的视线引导、集中到后景当中的人物剪影上。尽管前景当中的房子色彩很鲜艳,色彩饱和度很高,光照也很充足、比较明亮,而后景当中的人物面积很小,又处于剪影状态,但人物部分仍
然能够成为画面当中最引人瞩目、最突出的部分。
我们还可以采用框架性前景来突出主体,当主体因为面积小而不能支配画面,或它距离远而又必须表现出远近空间感时,可以为主体搭框架,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上面。在摄影创作当中,框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规则地布满画面前景边框,也可以是不规则地处于前景位置。
在摄影当中,可以运用动静对比来突出主体,如大面积的动衬小面积的静,小面积静的部分会突出;如果大面积的静衬小面积的动,那么小面积动的部分会突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起到间接突出主体的作用。
在影视摄影当中,还可以运用运动对比的方法间接突出主体,这主要包括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运动轨迹的对比。如果大部分被摄物体由左向右运动,小部分物体由右向左运动,小部分物体将显得突出。如果大部分被摄物体匀速运动,而小部分物体变速运动,小部分物体也会被突出出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