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一个数学比例关系。它是古希腊数学家在进行线段分割中,发现的一条具有美的价值的规律。它是将一段直线分成长短两段,使小段与大段之比等于大段与全段之比,比值为1:1.618。这种比例自古希腊至19世纪一直被认为是最佳比例。它被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和画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广泛应用于其创作中,认为是最合适的比例分割,在造型上具有审美价值。
朱光潜先生曾经在《文艺心理学》中讲到《形体美》时,谈到“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最美的形体,因为它能表现‘寓变化于整齐’这个基本原则。太整齐的形体往往流于呆板单调,变化太多的形体又往往流于散漫杂乱。整齐所以见纪律,变化所以激起新奇的兴趣,二者须能互相调和。‘黄金分割’一方面是整齐的,因为两对边是相等的;一方面它又有变化,因为相邻两边有长短的分别。长边比短边较长的形体很多,而‘黄金分割’的长边却恰长到好处,无太过不及的毛病,所以最能引起美感。它是有纪律的,所以注意力不浪费,同时它又有变化,所以兴趣不致停滞。” 
在西方多将画面按黄金分割点连线进行分割,在其中定出主要与次要的位置,一般将画面边线平均分成三等份,将相对的分割点相连,画面中的连线都是黄金分割线,线的交叉点就是黄金分割点,画面主体一般放置在黄金分割点处,黄金分割的比例为1:1.618,接近四六开。中国传统绘画也有类似黄金分割的论述,中国《画论》中叫做三七停,即将画面横竖各分成10份,取3:7的点,基本上也是处于黄金分割线的位置,主体可以处于黄金分割线的任意一点上。中国画中常讲的“井”字构图就是例证。
黄金分割运用于摄影画面构图,首先表现在画幅比例中,如135胶片的边比就是2:3的比例,电影、电视的画幅比例也是接近黄金分割的。黄金分割更主要的体现在画面内部结构的处理上,如画面的分割、主体形象所处的位置、地平线、水平线、天际线所处的位置等。
黄金分割是人们习惯的形式法则,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常以此进行构图,但是客观事物是有丰富变化的,创作意图也是各不相同的,黄金分割不应成为拘泥大家创作的规律,大家应努力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摄影创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