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电视台── 王维

  王维,男,1955年10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祖籍山东掖县,汉族,初中文化程度,身高一米六八(在外最怕提山东大汉,脸红)。工作单位是山东电视台国际部,现职称为国家二级摄影师(此职称山东台仅此一个)。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正处文革时期,又无学业可言,为了早日独立生活,不再连累父母,初中未毕业15岁即参加工作。1971年考入山东省吕剧院开始学习舞台美术,一干便是二十多年。

   七十年代中期,在剧团偶然发现一台德国造的禄莱120相机,兴趣大增。此后的十几年中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中发表照片近百幅。时常参加省市组织的影赛活动,也获过几次小奖。可算一业余影人。

   1982年,山东电视台拍摄吕剧戏曲电视剧《母与子》。时任该片美术设计。片子拍完,剧组散伙,可从此便把电视放在了心上。
   1983年,从认识了几位搞电视剧的朋友开始,便迷上了人家的摄像机。凭着自己有点搞舞台美术的底子,在摄制组里干起了美工、灯光和副摄像的差事。这时,王维离梦想中的摄像机已经越来越近了。
  1988年,在几位好友的举荐下,王维被借调到山东电视台文艺部帮助工作。期间,参加摄制了大量电视文艺栏目、歌舞、戏剧晚会、 MTV 、及现场直播的节目。这段时期的摄影实践,为他的电视摄影艺术与技术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王维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个电视人。凭着几年的勤奋与执著,加上众多好友的奔走,在各级领导的坚持下,梦想终于成真。

  1992年,是王维生活和创作之路的新起点。这一年,他三十七岁,一个年龄偏大没有大学文凭的剧团美工师,从山东省文化厅调入了山东广播电视厅,成为山东电视台年龄最长的摄影师,时至今日,肩扛手提心爱的摄像机,一干又是十二年。

自1992年6月正式调入山东电视台文艺部摄像科后,除担任电视文艺及晚会直播等节目的摄影任务外,还参与拍摄了十余部电视纪录片、文艺专题片,其中包括《三千里路情与歌》、《方荣翔》、《易学家刘大均》、《诗人臧克家》、《雕塑城记忆》等。其中,《易学家刘大均》获得1993年度中国电视一等奖;《雕塑城记忆》获1996中泰国际风光片大奖赛银奖。

  1994年2月,山东电视台成立纪录片工作室,著名电视纪录片导演祝丽华同志(现任山东电视台总编辑)从全台的摄影师中选择与王维搭档,共同从文艺部调入纪录片组。因在此之前,他们已有近4年的合作经验,彼此相互比较了解,工作上更是配合的默契与娴熟。

  1994年3月在祝丽华导演的带领下,他们开始拍摄山东壁画家刘玉安救助残疾学生的感人故事。前后历时两个半月,行程几千公里,拍摄了1200多分钟的素材。在祝丽华导演的精心制作下,电视纪录片《壁画后面的故事》与观众见面了。此片在山东台,中央各频道播出了近10次之多,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各阶层的观众来电来信称是一部讴歌人间真情,弘扬民族美德的佳作。其丰厚的思想蕴含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堪称当时的电视纪录片的精品。该片在1995年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评奖中获得一等奖,同年该片又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9个。

  1994年8月,与纪录片导演藤永平合作导演并担任摄影,跟踪采访十余天,拍摄了淄博师范学校44名同学千里骑车晋京,为宣传严肃音乐募捐演出的电视纪录片《四十四个音符》。此片在国内外播出后产生一定影响。美国熊猫华语台台长称“在美国这类影片也是不多见的”。专家评论此片“拍摄真实、亲切、质朴、感人”。该片参加了1995年由国家广电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电视“金桥奖”评奖活动,从156部电影、电视纪录片、专题片中获得了电视专题一等奖,同时王维还获得了优秀摄像单项奖第一名。(此奖项至今还是山东电视台在国家政府级摄影奖中的唯一)。

  此后的几年中,作为摄影师,王维与祝丽华导演多次合作,摄制了一批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

  1995年拍摄了电视纪录片《中华百年祭》,该片获得1995年度中国电视奖一等奖、第三届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王维认为纪录片摄影应属于“采访摄影”的范畴,但是也要讲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挖掘其画面结构、光线造型、色彩运用及运动镜头等的内部艺术潜力上,纪录片摄影师应该拍摄出既赏心悦目又能阐释深刻思想内涵的电视画面和作品。他认为,对于纪录片摄影师而言,“合作、配合”、“观察、发现”、“想象、预感”、“控制、反应”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和能力,摄影师不仅要能够熟练地完成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掌握对镜头内外部运动的理解与心理控制能力。

  对于“长镜头理论”,王维认为,尽管电视纪录片中的“长镜头”长于纪实,强调客观,但并非是自然主义的有闻必录、照搬现实。长镜头的产生应当是摄影师对生活的情感融入和体现。在实际操作中,长镜头的拍摄对摄影师提出了很高的技术上的要求以及艺术上的挑战,摄影师不仅要有技术能力保障,更重要的是应当融入摄影师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情感宣泄,只有当摄影师的情感流动形成了沟通主体与客体、形体与心灵融合的时候,长镜头才能形成感人的艺术魅力和冲击力。所以,长镜头应是摄影师对事件、人物、情境的一种理性感受的折射。

  进入山东电视台十二年来,王维共计获得国家级政府大奖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8个。“五个一工程”奖2个。国家级、学会级摄影奖各1个。省级特等奖2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 2 个、“精品工程”奖3个。由于工作成绩显著,曾多次受到局、台给予的表彰与嘉奖, 2000 年被评为山东广播电视厅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总结走过的电视之路,王维的感受只有一点: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要有耐心、不能浮躁,不要依靠灵感。一个人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与意志。
     王维主要作品:
        1994年《壁画后面的故事》 第5届中国新闻奖 一等奖
        首届奋发文明电视奖 大 奖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会奖 一等奖
        华语电视周优秀纪录片 银龙奖
        1994年《四十四个音符》 第三届电视金桥奖 一等奖

       优秀摄像奖
        1995年《中华百年祭》 中国电视奖 一等奖
        1996年《朱彦夫》 中国电视奖 一等奖
        《雕塑城记忆》 中泰国际电视风光片 银奖
        《中国风筝》 山东省对外传播影视 一等奖
        1997年《夙愿》 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一等奖
       王维主要作品:
           1998年《国画家柳子谷》 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一等奖
           山东电视奖 一等奖
           《百年山东》 中国电视奖社教类 一等奖
           山东电视奖 一等奖
           1999年《工人王为民》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 特别奖
           2000年《古车》 中国电视科技节目奖 优秀摄像奖
           《生命的编织》 第六届电视金桥奖 一等奖
           2001年《廉政之路》 五个一工程奖
           2003年《公益广告〈中华美德〉》 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