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电视台──高国栋

  高国栋,男,辽宁电视台主任记者。辽宁海城人,中共党员。高国栋15岁就穿起军装当了兵,转业之后进工厂当了工人,22岁那年正式迈进了电视台的大门。出身于家境相对优裕的高国栋,在军人父母的严格教诲下,在部队频繁的摸爬滚打中,在与工人兄弟的朝夕相处里,练就了吃苦耐劳的本领和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而酷爱读书的爱好又使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高国栋,从古今中外的知识中受益,培养起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感受。

   高国栋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丰厚的生活积淀。正由于曾经有过野营拉练、建筑施工、打山洞、修铁路的经历,使他得以了解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士兵、工人和农民,并同他们建立起浑厚的友情。因为自己是普通人,因为与普通人打交道的生活积淀,懂得了电视的高国栋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创作视点定在了普通人身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对命运的抗争,都引起高国栋的深切关注,并在他的镜头中一一展示出来。

  年已不惑的高国栋对自己追求真实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深信不疑。他认为,纪录片最怕失去真实。在电视媒体日益被人们看好的今天,高国栋经常接到提供充足经费和各种优惠条件的拍摄邀请,但高国栋不愿意去做这种歌功颂德的片子,而宁愿自备干粮,自筹经费,扛着机器走入普通百姓中,摄取真实的生活内容,完全遵从自己的心灵去创作。

  总结多年的拍摄经验,高国栋比较强调感觉,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编导感觉到有意义的日常生活画面往往比貌似理性的说教更具吸引力。一个有感觉的编导应该是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视角是与众不同的,是超载旧有模式也是不断超越自己的。

  20世纪90年代初,纪录片炸响第一声春雷的是宁夏电视台康健宁与辽宁电视台高国栋合拍的《沙与海》。片中对宁夏沙漠的牧人刘泽远和辽东海岛的渔民刘丕成日常生活的平视,去除了长期以来直奔主题的躁动,以平和的心态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可供体验的流程。《沙与海》1991年获亚广联纪录片大奖,国际评委说它“出色地反映了人类的特性以及全人类基本相似的概念”,中国纪录片与国际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对话,可以说从这时开始了。

  高国栋的另一部代表作,反映日本侵华战争的《两个孤儿的故事》,没有像通常的战争题材的纪录片那样以血腥的画面和战争的喧嚣来刺激观众,而是选择了战争遗留下来的一中一日两个孤儿,对他们的不幸遭遇、坎坷的经历和如今的生活情状进行记录和展示,这一独特的视角事实上使人们更细致、更具体、更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不幸。
  高国栋感动了自己,最终也感动了评委和观众。

  1991年起编导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其中纪录片《沙与海》,在第28届亚广联大会上获"亚广联电视奖大奖",纪录片《辽河》在第1届亚洲电视节上获"亚洲未来奖",《两个孤儿的故事》在第2届亚洲电视节上获"纪录片大奖",《怒族一家人》在第3届亚洲电视节上获提名奖,《人·鬼·人》在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社会人文类大奖"金熊猫奖"。1994年获第2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1995年获中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评为高级记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高国栋主要作品:
        •  《沙与海》
        •  《辽河》
        •  《两个孤儿的故事》
        •  《人·鬼·人》
        •  2004年 《末代皇帝·溥仪》